88看书>科幻未来>民国大文豪>第一百三十章 未来显赫一时的家族

1922年下半年,上海租界内开始了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热潮。

其实,租界内的房地产市场一直都很繁荣,但因为去年股市上的信交风潮导致整个证劵市场大萧条,大批资金从股市撤离,转而投入到了房地产行业。

林子轩知道至少在十年内,上海租界会持续繁荣下去,地价不会跌,只会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投资房地产行业,就算是只买地皮,不建房屋,等待地价升值,也能大赚一笔。

在租界内,房地产开发以外商的洋行为主。

外国人在上海租界,通过“永租”形式取得土地实际所有权,为房地产开发创造条件。

随后小刀会起义,大批上海县城居民涌入租界,外国商人乘机竞相建造简屋,高价出租。

以此为契机,外商引入英美等国一整套房地产投机买卖、出租、抵押贷款、发行股票等经营方式,牟取暴利。

1870年,英商德和洋行在上海最早经营房地产业。

此后,带动一批外商房地产企业,并积聚巨额资本,外商房地产业成为租界的支柱产业。

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富商豪绅避难上海租界,投资房地产,上海房地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1898年,宁波镇海人叶程衷开设的树德房地产公司,是上海最早的华商房地产公司,他管理自有的房地产出租,月收租金达规银6000到 0两。

1900年前后,浙江南浔的刘庸家族在租界内买地建屋。

为了管理众多的产业,在1910年设立了经租帐房,后来兄弟分家,仅刘精德一房,就分到大楼两座,住房600余幢,每月租金收入达5万银元。

宁波镇海的李业亭家族在上海拥有大量房地产,后来设立了天丰、地丰、元丰、黄丰四家房地产公司。

由此可见,浙江人炒房的历史源远流长。

到1921年,每年房捐地税占租界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最高达到四分之三。

这时候,租界内真正具有土地开发能力的华商房地产公司并不多,规模也比不过外商,大多只是管理出租而已。

但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回报让华商们纷纷动心,想要分一杯羹。

1922年,上海滩的顶级家族,盛家的三公子盛生颐以白银50万两开设美商招牌的溢中地产行,从事房地产买卖、抵押、经租、建筑设计等业务。

林子轩感觉得到,一个房地产大开发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趁着地价还没有被哄抬的过高,他准备以建设新戏院为名在法租界拿地。

以他的资金想要开发建房子有点困难,但却可以囤积起来,等待升值。

有了冯敬尧在法国人那里的关系,他可以事先知道法租界未来的发展规划,哪里要修路,那里有大工程,地价肯定会上涨。

他没办法和外商争,也不能和财大气粗的宁波帮争,只想搭顺风船捞一笔资金。

于是,他把收购戏院剩下的三十万银元投入到了地产行业。

不少大胆的商人都是从银行大笔的借贷,然后炒地皮,建房子,赚了钱继续炒地皮,资金成倍的增长。

在这个时期,的确出现了一些依靠房地产发家的商人。

林子轩的胆子不大,他信奉稳健的投资策略,虽然不能一夜暴富,但至少不会血本无归。

他旗下的企业都是优质资产,赚钱没有问题,没必要冒险。

《日出》继续在法租界放映,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不少,他低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好奇心,光是有声电影这一个噱头就会让无数观众走进戏院。

他们对剧情没什么兴趣,就是为了听电影里的人说话。

《津门大侠霍元甲》回到了租界,仍旧受到观众的欢迎。

虽然有另外一家电影公司的功夫片上映了,但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中的打斗场面根本无法相比,就是一部粗制滥造趁机捞钱的跟风电影。

观众在看过首映后把片子骂了一番,没办法,两部电影的差距太大了。

不少电影公司对明星电影公司仇视起来,你把电影拍的那么好,让我们怎么活?

他们不去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反而怪罪同行太优秀。

这些人联合起来,很多明星电影公司的负面新闻开始发酵。

什么郑证秋要出走啊,老板虐待演员啊,拍摄的时候出事故啊,明星电影公司快破产啊。

这和后世的娱乐圈差不多,都是同样的套路,没什么新鲜。

除非你强大到需要他们仰视的地步,否则这种攻击就不会断绝,如果不是林子轩有后台,自身有名气,会有更多的麻烦找上门来。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滩。

因为宋倾龄上次的邀请,林子轩前往公共租界静安区西摩路369号的宋宅做客。

宋家原本居住在公共租界虹口区新记浜朱家木桥东侧的自建住宅内。

1918年,父亲宋嘉术去世后,宋子闻就购进西摩路369号称之“鹤寄庐”的花园住宅,给母亲换一个居住环境。

此时住在这里的除了宋子闻的母亲倪桂真,还有妹妹宋玫龄和弟弟宋子凉。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走进宋氏家族的内部。

这个时候的宋氏家族还没有后来那么显赫,宋子闻在银行上班,宋玫龄虽然是上海交际圈的名人,但更多的要照顾母亲,还要帮着二姐宋倾龄处理事情。

至于大姐宋蔼龄,正在山西帮助丈夫经营家族产业,并主持铭贤学校的事务。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章 未来显赫一时的家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