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韬走上前去,笑道:“阿均,好久不见了。”
这童子正是诸葛亮的三弟诸葛均,年仅十一岁,他上前行礼问好,举止一板一眼。诸葛亮兄弟祖籍琅琊,诸葛氏是琅琊数一数二的望族,家教十分严厉,即使诸葛均只是个小童子,待人接物的时候也尽显名门子弟的风范。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和三弟诸葛均一起跟着叔父诸葛玄(时任豫章太守)过活,在豫章(南昌)度过了好几年的时光。后来诸葛玄丢了官职,于是举家去投奔刘表,不料走到应城(平顶山)一病不起,只好和家眷留下来养病,让诸葛亮兄弟带着仆人们去投奔刘表。
诸葛亮认为刘表并非明主,走到南阳就停了下来,在未来岳父黄承彦的帮助下,买下了南阳城外的一个山岗,命名为‘卧龙岗’,在此修建房屋,安家落户。平时读书会友,教导幼弟,无事很少外出。
石韬跟着诸葛均向里走,好奇地问道:“孔明在做什么?”
公孙续在冀州的做法也没让诸葛亮失望,为了让冀州的百姓熬过青黄不接的这两个月,公孙续不但减免赋税,而且还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幽州运送粮食接济百姓,完全称得上是仁义爱民。
“兄长前些日子得到了浑天仪的残破图纸,近来一直都在钻研呢。”
石韬大喜,他也最爱钻研这些‘奇淫技巧’,当下顾不得礼仪,大声叫道:“孔明,孔明,浑天仪图纸何在?”
石韬十分喜悦,有诸葛亮陪同,这一趟新野之行必定会十分顺利。
最西头那间屋子房门一响,一个穿着天蓝色直綴,头戴天蓝色方巾的年轻人走了出来,大笑道:“广元兄,别来无恙乎?”
此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贵气逼人,正是诸葛亮,时年虚岁十七。
石韬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推荐阅读:
笑道:“托你的福,一切都好。看你眉心喜气洋洋,莫非有什么大好事?”
“多谢老丈!”石韬拱手道谢,举步向林中走去。
诸葛亮呵呵一笑:“广元兄,正要给你送喜帖,不想你自己来了,某倒是省了一桩事。”
石韬拱手道:“恭喜恭喜!定在何日?”
“下月初六。”诸葛亮笑着作答,伸手延请道:“广元兄,里面请!”
“请!”
二人进了房间,石韬先迫不及待的和诸葛亮讨论了一阵浑天仪的图纸,然后才落座品茶叙话。
诸葛亮有些遗憾道:“广元兄若是早来两日,就能和公威兄(汝南人孟建,和诸葛亮、石韬、徐庶等人都是密友)见一面,他前日刚刚离去。”
青衣文士点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神色颇为唏嘘。
石韬叹道:“昔日好友天各一方,想见一面何其难也!”
诸葛亮肃然问道:“广元兄莫非遇到了难事?”
“孔明还是这般敏锐!”石韬称赞一句,沉声道:“一个多月前,同乡郭奉孝来了一封信,信中说准备举荐某为河东太守。某无意仕途,本想婉言谢绝,不料随后得到州平兄(崔钧)全家下狱的消息,某又犹豫不决起来,若是答应郭奉孝,然后请他帮着说说情,州平兄一家保住性命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某去信试探了一下,郭奉孝果然满口答应,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苦笑着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莫非郭奉孝提的条件和自己有关?
果然,石韬轻声道:“他让某举荐三个人做官,其中你排首位,其余二位是荀文若和徐元直。”
诸葛亮惊讶万分:“荀文若不是下落不明了吗?他和徐元直都是颍川人,郭奉孝举荐他们无可厚非,某和郭奉孝素未谋面,他为何会想到让某出仕?”
“郭奉孝书信在此,你一看便知。”石韬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诸葛亮肃然问道:“广元兄莫非遇到了难事?”
诸葛亮取出信纸,很快就看到和自己有关的地方,‘公孙大将军有言,诸葛孔明必将是千古名相,请广元兄尽量说服孔明出仕,不惜任何条件。若是孔明不允,万万不可强求,大将军日后会亲自登门相请’。看完这段话他心头一震,虽然自诩管仲乐毅,但是毕竟从未出仕,也没做出什么让人信服的大事,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刘表就是如此,即使双方有亲戚关系,又有岳父黄承彦和叔父诸葛玄的联名举荐,刘表还是以‘太年轻’为理由,拒绝重用自己,当然,自己也没想过替刘表效力,只是无端被人看轻,胸襟再宽阔也会心生不快。反观公孙续,双方虽然从未谋面,但是对方却对自己推崇备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让自己感受到了足够的尊重。
石韬纳闷地问道:“孔明贤弟,你当真从未和公孙续有过交集?”
诸葛亮苦笑道:“广元兄为何不相信某?某从未去过北地,公孙续也从未来过荆襄,怎么会有什么交集?”
“这就奇怪了……”石韬喃喃自语,心里大惑不解。
最西头那间屋子房门一响,一个穿着天蓝色直綴,头戴天蓝色方巾的年轻人走了出来,大笑道:“广元兄,别来无恙乎?”
诸葛亮把信还给石韬,问道:“广元兄可知徐元直的下落?”
石韬摇头:“已有一年多未见,不知其踪影。”
诸葛亮笑道:“元直现居新野,整日和市井游侠厮混,很是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