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
童天策吹着口哨,跟着李浩辰一起过来,扫了眼报纸他恍然大悟,“怪不得爷爷很生气,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啊。”
李浩辰也有些振奋,“妞妞妹妹,这下不会有人再说林叔叔什么了。”
若梅翻过报纸,给他们看了下标题,“咱们这是京城,这是天津的报纸,没多少人能看到的。”
“那为什么不找京城的报纸?”
若梅点了点他的头,脑袋耷拉下来,“没人敢给我家发,总编说上面有人管着呢。”
一个班的同学,有人也看到了报纸,“这上面说的是真的么?如果是真的,那《京城早报》为什么会那么说。”
“对啊,肯定是他们家花钱买通了这份报纸。”
若梅扭头看去,是一个蘑菇头的小女孩,带着小眼睛。据李浩辰说这个小女孩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在全市小学生竞赛中还拿过好几次奖。若梅隐约记得,上次随堂测验,貌似她比小女孩多考了一分?
没等她开口,李浩辰就说开了,“《京城早报》也没撒谎啊,它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天津日报》把后面的情况报出来了,这你都看不明白,脑子被奥数题塞满了么?”
“李浩辰,你凭什么这么说我。还是我们班班长呢,谁不知道你天天跟在林若梅后面,一个大男孩子真丢脸。”
“你,林若梅是我同桌,我跟她说话怎么了?倒是你,天天闷着头也不跟同学们交流。”
若梅拉住李浩辰,“你先别说了,这位同学如果有质疑的话,可以先看一看报纸里的内容。前几天我什么都不说,就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天津日报》上所报道的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家那些事,县里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同学不相信的话,可以骑自行车一小时去县里,随便找个人问问。”
斩钉截铁的说辞,镇住了在场所有的同学。有些人甚至也跑到校门口买了份报纸,报纸上印着一副黑白插图,正是老太太处于弥留之际时的影像,报纸第一句就是,“六旬老人临死之前,涕泪横流对儿子道歉。”
报纸全篇幅实名刊登了某县优秀企业家林建军的童年成长历程,同时那位记者还详细写了医院里李桂花和林海涛的态度,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孝”文化产生了质疑。
“母慈子孝,长辈慈祥是前提,儿孙孝顺才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社会上不乏一些不孝顺的儿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老人的做法也存在着些许失误。”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已经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了,精神需求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篇一句都没提京城的不实报道,只是把问题深化,揭露了子女教养问题。当然其中,也有林建军每个月坚持送去的米面粮油的数目。报纸最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孩子和老人,物质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关爱,究竟哪个更重要?
整整一满篇幅,该说的地方也都说的明明白白。小伙伴们眼中的质疑褪去了,围在若梅身边,“报纸上是真的,你爸爸小的时候要过饭?”
若梅点点头,“是啊,爸爸说那时候家里穷,奶奶和大伯又不赚工分。想要不饿死,只得努力做工然后去要点饭啊。”
“真的跟报纸上说的一样,你大堂哥小时候经常打你和你哥哥?”
若梅撸开校服袖子,露出一条月牙形的伤疤,“你们看,这就是养奶牛那年,大堂哥把我推到弄破留下的疤。”
京城的孩子大多实在蜜罐中长大的,像刘柳那样从小到大一指头没挨过才是正常现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真的好可怕,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我堂哥对我可好了。”
“是啊,竟然真的会打人啊,这疤不会退不下去了吧,以后你可要离他远点。”
李浩辰也看过来,“妞妞妹妹别怕,以后你告诉爷爷。爷爷可厉害了,又那么疼你,一定会帮你教训海涛的,我也会保护你。”
一直到放学,若梅家的事已经传遍了一年级。海峰来接妹妹的时候,就收货了一大^波同情的目光。小孩子是最有同情心的,放学后他们唧唧喳喳的,整个校园迅速传遍了此事。
而同学们回家后,又当新鲜事告诉了各自家长、一传十十传百,这期《天津日报》很快就销售一空。若梅到家时,那位记者正打来电话,报社正在加急加印,马不停蹄的发往京津地区。
端了盆水洗了下胳膊,原先怵目惊心的疤痕立刻变得不太明显,被校服袖子一遮,谁都看不出什么。崔荷过来点了下女儿的头,“这丫头,有话好好说,干嘛非得骗人家。”
“当年那伤疤就是这样的,我只是还原事实真相而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这一条疤。”
坐下喝口汤,电视里又是孝敬老人的节目,主持人正愤然抨击着某些人的不孝行为。只是这次播到一半,节目突然停了,再下来就是正常的新闻。
若梅和哥哥对视一眼,林建军也和崔荷对视一眼,四人一起看向姥姥,“姥姥(娘),我们成功了。”
林家这次的行动出乎意料的成功,国人最在乎的就是面子。别说这次的《天津日报》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