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各机注意。各机注意。刚收到消息,苏军飞机正在向我方机群飞来,全机做好战斗准备。”
“不是吧。难道苏联人就不能好好配合一下我们,让他们的飞机在地上乖乖地吃我们的炸弹吗?”
“……”
无线电里,哀嚎声一片。
“好了。别闹了。打死靶子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要打就打活靶子。难道你们就不想获得金雕勋章吗?”
得,这话一出,无线电里马上安静下来。当初一个叫做霍洪的幸运儿,在机缘巧合之下打死了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丰田副武,结果这个幸运儿得到了让所有飞行员都眼红的金雕勋章。
得到金雕勋章的霍洪,马上被调离原部队,去了一个新地方学习新飞机的驾驶。尽管不知道这新飞机到底新在哪里,但根据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新飞机的战斗力要远超最新式的活塞式战斗机。弄得这些飞行员们心里直痒痒。
“我命令战斗机部队立刻前出,一部分伺机攻击苏军的飞机,另一部分守卫我方机群。我方的攻击机部队,立刻转向飞行,远离苏军的机群。我可不想到时候碰上苏军的机群。”
“明白了。”
很快中方机群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原定计划行动,另一部分则去拦截苏军机群。
飞机的速度是很快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这不,中苏空军就这样在空中相遇了。
看到预订的攻击方向上飞来了飞机,苏军空中指挥官心里暗道不好:“遭了,是中国人的飞机。”
紧接着苏军空中指挥官通过手势下令,战斗机前出与敌方战斗机交战,保护己方轰炸机部队;轰炸机部队则聚集起来,形成密集防护阵型。
要说当时的苏军飞机也真够悲剧的,飞机上居然没有安装无线电,虽说手势也能传达消息,但效率还是太低了点。而且要是接收人没看到,或者没看清楚,造成的后果可不是一般的严重。
于是苏军飞机悲剧了,还没来得及做出调整就被猛然加速突然开火的中国飞机击落了数架,里面的飞行员直接回到了大地的怀抱。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苏军飞行员也很快回过神来,开始了机动,进而与中方飞机缠斗起来。
“看来我们的情报没错,苏军真的投入了新式战斗机。就是不知道这新式战斗机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好了,别废话了。我们还是开始接战吧。记住将我们的战斗高度限制在六千米以上,即使为了击落敌机高度也不能低于五千米。”
中方飞行员的决定可不是盲目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之前在与日本人的战斗中,中日两国的飞机大多都在中低空战斗。这一方面是受飞机/性/能的限制(日本方面的飞机有“恐高症”,飞不高,主要是发动机不行。),另一方面是在中低空飞机的/性/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了,专门为高空战斗而设计的飞机不在此列。再说了,目前的中国活塞式战斗机普遍装备有涡轮增压器,完全不必害怕在高空,飞机的发挥受到限制。
在不清楚苏联新式飞机/性/能到底如何的情况下,选择让飞机/性/能发挥受限的高空战斗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可没想到的是,苏军中有一款战斗机那就是为了高空战斗而设计的。这款飞机的名字叫做米格―1(一)战斗机。
在后世米格―1(一)战斗机于一九三八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伊)-200(两百)的研制代号。
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三五)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七千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六百七十公里/小时,升限一万三千米,爬升到五千米高度耗时四点六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伊)-180(一八零)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伊)-200(两百)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伊)-26(二六)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伊)-200(两百)的研制进度。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初,i(伊)-200(两百)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i(伊)-200(两百)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一九四零年四月五日,米格-1(一)首飞。试飞证明米格-1(一)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同年是五月二日,米格-1(一)在试飞中达到六百八十四点五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米格-1(一)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一)的飞机只生产了一百架。但在苏联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米高扬大胆采用大功率星型汽油活塞发动机,为后面的改进型飞机尊定了技术基础。
这一时空米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