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头的两艇七点七毫米机枪换装成十三点二毫米机枪,机翼二十毫米机炮予以保留,但带弹量增加,并更改为长身管;
三、在飞机重要部位,比如说飞行员座舱、油箱、发动机等处加装一定量装甲。
经过努力改进后的九八舰战试制型出现了,但却失去了九八舰战原有的高机动力。弄得装备技术部十分不满。
不得已之下,掘越二郎不得不采取双腿走路的方式,一路还是在原型上改进;另一路则干脆全部推倒重来,说白了就是重新研制一款新式战斗机。
也许是全部推倒重来给了掘越二郎新的想法,新战斗机的研发思路很顺利,但具体的研发过程真的很艰辛。其原因还在于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不过关。
掘越二郎认为新战斗机要想与西联的战斗机相抗衡,就必须在火力、防护力、机动力等方面都大幅提高。
飞机的火力也就是飞机搭载的武器,这方面日本有基础,不必担心。
飞机的防护力也就是飞机搭载的装甲,这方面日本也有基础,也不必担心。
机动力在于飞机的发动机和气动外形。外形方面自己有经验,可发动机自己是真的无能为力。
掘越二郎认为没有两千马力的发动机,新式战斗机绝对不是西联战斗机的对手。
可当时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也就那个水平,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的两千马力航空发动机绝不可能马上拿得出来。真要拿出来,那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说到底还是发动机的问题。
掘越二郎不知道,他那推倒重来的计划在未来的某一天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在推到重来的路上暂时走不通,掘越二郎不得不走上改进的路。
为了保证改进过后的九八舰战在保证拥有高机动力的同时拥有高防护能力,掘越二郎再次举起了“大刀”。
在一九四零年经过再次改进的九八舰战成功试飞。
严格的来说经过再次改进的九八舰战算得上是后世零战二二型的翻版。与后世零战二二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装备的武器为四挺十三点二毫米机枪,而且在防护能力上增加了不止一个档次,至少后世没有装备的自封油箱已经装备上了。
本来掘越二郎认为新机的名称应该是九八式战斗机二一型,可日本的装备部认为新式的九八舰战与以前的九八舰战不可同日而语,完全可以有一个新名称,于是新诞生的九八舰战被日本命名为零式战斗机。
好吧,转了一个圈,九八舰战还是有了它原本的名称。不得不说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
总的来说零战算是一种中低空用战斗机,在高空无能为力。
为了对付高空的敌方飞机,日本要求开发一种专用的高空战斗机。
由于掘越二郎成功改进出了九八舰战,因此掘越二郎承担起了专用高空战斗机的研发工作。
在一九四一年掘越二郎成功开发出了专用的单座高空战斗机。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一式高空战斗机,简称一高战,代号“雷电”。
该机装备了四挺二十毫米机炮,在加装外挂油箱的情况下可以飞行两千五百一十九公里。
有鉴于西联空军的夜间行动,日本认为自己有必要装备一种夜间战斗机。
在当时日本认为夜间战斗机就和其他战斗机一样还是单发的好了,可在一次秘密测试后日本认为新式的夜间战斗机还是双发比较好,乘员至少为两人。
在当时日本最先进的双发战斗机还要数,处于研制阶段的十三式双发陆上战斗机。因此日本就在这种战斗机上改装出了新式的双发夜间战斗机。
在一九四一年日本成功改造出了专用的双发夜间战斗机。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一式夜间战斗机,简称一夜战,代号“月光”。
该机装备了四挺倾斜式二十毫米机炮(分别向上、向下)。
研制新式战斗机的同时,日本也没忘记研制各种轰炸机。
受到西联fgj―7(七)和fgj―8(八)攻击机的启发,日本装备部明确提出新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水平轰炸机要两机合一,其综合战斗力要与西联的fgj―7(七)和fgj―8(八)攻击机相当。可对当时的日本来说,这样的要求是在是太难了。为此日本装备技术部不得不选择了分别开研制一种新的俯冲轰炸机和一种新的鱼雷/水平轰炸机。
一九三九年新的俯冲轰炸机终于研制成功。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九九式俯冲轰炸机,简称九九舰爆,代号“彗星”。
与后世的九九舰爆相比,代号为“彗星”的九九舰爆比较符合后世d4(四)y彗星俯冲轰炸机的外貌。该机乘员两人(驾驶员和后部的机枪手),装备有三挺七点七毫米机枪(机翼两艇,机后一挺),可携带五百公斤炸弹一枚,最大速度每小时五百五十公里。
一九三九年新的鱼雷/水平轰炸机终于研制成功。日本装备部将其命名为九九式攻击机,简称九九舰攻,代号“天山”。
与后世的九九舰攻相比,代号为“天山”的九九舰攻和后世的天山舰上攻击机一模一样。该机乘员三人(前部驾驶员、中部的投弹手、后部的机枪手),装备有两挺七点七毫米机枪(机腹、机后各一挺),可携带八百公斤炸弹一枚,或二百五十公斤炸弹两枚,或九一式鱼雷一枚,最大速度每小时四百五十四公里。
中日战争前日本虽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