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山沟中的军阀>第三四四章 堂堂正正击败之(五完)
的数量方面还是劣势外(相对于英美德日强四国的海军来说),中国海军在装备的质量、人员素质、战术思想等关乎海军战力的其他各个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致相当于后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海军的水准。而与中国海军纪念号、进取号航母战斗**战的日本海军对支舰队还停留在后世二战末期的水准上,双方的差距有近三十年的水平。有了这样的差距,张敬海当然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优势,能用空射反舰导弹干掉对手,绝不用舰载反舰导弹(主要是因为前者在飞机的帮助下能够比舰载型更能从远处威胁对手的水面战舰);能用鱼雷干掉对手,绝不用舰炮(主要是因为鱼雷的威力比舰炮炮弹的威力大)。

再来说说中国海军的“知彼”。

中国海军知道日本海军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绊脚石,因此对其各种信息都很关注。在日本海军对支舰队成立的那一刻起,其就处于中国情报部门的严密监视之下。其北上期间各种舰艇的构成、编组、航向、航速、每艘战舰的位置是怎样的,中国方面那是一清二楚。而且中国通过将被潜艇击沉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打捞起来研究,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于日本海军大型水面舰只的情况。再加上**传来的,关于日本在修复于那霸一役中受损战舰的情报,中国方面将日本海军驱逐舰、轻重型巡洋舰、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情况给了解了很多。日本方面对此毫无所知。

可以说,日本对自家海军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中国就是第二了解的。

目前的中国海军

这才有了不到两百枚反舰导弹就击沉了日本海军对支舰队绝大多数战舰的事情发生。

知己不知彼是针对日本海军来说的。

日本海军的“知己”就不多说了,要是连“知己”都做不到,日本也不会让山口多闻率领这么庞大的战舰群向中国海军找回失去的场子了。

重点说说日本海军的“不知彼”。

日本海军自昭和十六年(西历一九四一年)起,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之后更是横扫整个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

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战绩,日本海军不兴奋、不高兴是不正常的。问题是他们兴奋过头了,认为既然世界前三海军的英美海军(注一)都被自己击败了,那么在世界海军排行榜上不是那么起眼的中国海军就更是不被日本海军放在眼里(注二)。而且未尝没有一雪那霸之耻的念头。

可事实却是再次遭到了一个远比在那霸时更严重的当头棒喝,花费重金打造的舰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遭到打击并损失了绝大多数战舰。

此时的日本海军舰载机的最远作战半径才三百海里(注三),而且目前世界海军前四强的国家,其航母舰载机的最远作战半径也是三百海里左右的样子。由此推知,中国海军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也是这么远。

日本海军完全没想到中国海军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达到了九百公里远的距离,而且在加油机的帮助下还能进一步增大作战半径。反舰导弹的大量配发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军舰载机的打击范围,使其不必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突入敌方舰队的火力范围内。

后世的美日太平洋海战中(特指珍珠港事件后),日本的飞机就是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了美军舰队的火力圈内,结果只有少数飞机击中美舰,而且击沉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相对于其他被日军击沉的美舰来说)。

以往的数次演习中都是由侦察机发现敌方航母编队,然后再由舰载机起飞攻击。舰载机攻击的发起时间都是在能见度比较好的白天,而不是能见度糟糕的黑夜。

因为夜间的能见度本来就低,想要发现敌方水面战舰的难度还是很大的。结果中国海军给日本同行深深地上了一课――就算是黑夜,那也是可以对敌方舰队进行打击的。

纪念号与进取号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在导弹击中目标后就离开了,而fyj―4(四)预警机还在那里继续监视,顺便等待打扫战场的人的到来。

最先到达打扫战场的是距离对支舰队不远的中国潜艇部队。看着眼前乱作一团的场景,所有有幸目睹这一幕的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都被深深震撼到了。

想想也是啊。只出动一百零八架战斗机、八架fyj―4(四)预警机(后来留在航母上的四架预警机也全部起飞参战了)和四架f**-1(一)舰载加油机,总计一百一十六架各型飞机,就将有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在内的五十艘敌军舰队给消灭大半,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尽管这十分难以接受,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唯一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这是咱中国人自己的战绩。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直接将那些还没有被击沉的日舰击沉,然后等待航空兵部队的到来。

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那些还未沉没的日舰全部被击沉,连带着其附近的日军也跟着倒霉,被活活淹死。等到航空兵部队到来后,他们气得直/骂/娘,潜艇兵那帮家伙不地道,不是汤都没给我们留一口,而是根本连残羹剩饭都没有。

从海南岛起飞的路基活塞式飞机,因为不需要担心遇到日军的战斗机,因此来的全都是轰炸机,而且因为距离有些远,因此带的弹药并不多,但用来打扫战场是搓搓有余的。

看到没有日舰,航空兵将怒气全都撒到了日军水兵身上,还美其名曰替甲午


状态提示:第三四四章 堂堂正正击败之(五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