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抗日风云记>第一百五十章 愁绪

“司令,这篇评论一出,可就得罪太多人了!”林存忠犹豫着说道:“我仔细看过了,说得精僻,点评得切入要害,可是这打击面太广,是不是换种方式比较合适!”

“得罪人我倒不在乎,让那些士兵少死一些,这才是我的目的!”余飚说道:“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我们已经做得太多,该是正视事实,吸忍训的时候了!”

林存忠无语了,其实在他心里也极为赞同余飚的想法,但还是从心底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司令,我看把淞沪抗战删去比较适宜,这里面涉及到了蒋委员长,而且后面的战例也可以说得隐晦一些!”

余飚沉思了一会儿,轻轻点了点头,说道:“好吧!尽量隐晦一些,但一定要说出该说的东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这颇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

“看过这篇文章,谁敢说是事后诸葛亮!”林存忠宽慰道:“放眼国内,甚至国外,也沒有把这几场大战分析得如此透彻,发人深醒的评论!”

无论何时,我们必须承认国军将士的勇敢,即使是最失败的战役,即使是最耻辱的战斗,都有中国军人不屈的身影,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美化指挥者或政府无能的理由。

然而,抗战以來,几次大战役的效果却让人失望,究其原因:第一,国军的战术观念陈旧、落后和官兵们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和日军作战,在日军的立体战法之下,不知疏散和伪装、仅凭一腔的爱国的勇敢,而招致了许多无谓的伤亡;第二,当时的国军指挥官,从蒋介石到各军长师长,普通缺少那种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的军事意识和军事素养,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军不能采用正确的以运动战的方式去与日军作战,事实上,国军的历次会战中基本上采用了死板的阵地战的作战方式,这样一來,从根本事來说,就失去了打破日军的某,路进攻,聚歼其一说明了主力的前提条件,无数事实证明,在拥有强大进攻型武器的日军面前,单纯防御的阵地战是无法阻止日军进攻的。

防守过于死板,以呆板的阵地战对付优势的炮火组成的日军进攻部队,其结果当然处处挨打,处处被动,处处伤亡很大了,而以一种传统的、落后的、过时的指挥方式來对待中日这场现代化大兵团战役,面对拥有现代化的陆海空武器和现代作战方式的优良的军队,其结果可就想而知了。

从淞沪大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余飚借助于后世的观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这在当时确实是超越任何人的认识,而且他还提出了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比如:对于日军的迎头猛攻,一味地迎头死堵,在日军拥有大旦的重炮,坦克和飞机的情况下,应该只用少数的兵力作坚决迎头堵击,而用大部份兵力起日军进攻受阻之机,突然从后面进行野外攻击,这样,重兵器在前的日军便会失去优势而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国军阻击不力导致日军增援部队赶上來,我军完全可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快速撤离,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应该是完全有行动的天地的。

另外,余飚特别指出,作战不要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重,而应该在防守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战机以灵活的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而死抱着单纯防御战和阵地战的观念不放,只能是被动挨打。

战争已经进行了近四个年头,由于种种政治关系和自尊心的原因,国军对于历次会战的说法都是避重就轻,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和延缓了国军再认识并改造的过程,这对以后的作战是相当不利的。

当然,余飚对评论所能起到的影响并不敢确定,但听不听在你,说不说就在于我了,不吐不快,应该是他的本心。

蒙蒙细雨中,余飚检阅了即将出发的京郊别动队。

一百多人的队伍有二路军的战士,也有相当是军统培训出來的人员,他们站得笔直,仿佛根本沒注意到落在身上、脸上的雨水。

余飚脸色严峻。虽然他拖了很久,但有些事情他也感到有心无力,在京郊插一脚,效果如何,他不知道,时间可能也不允许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本身就准备承受着巨大的困难和牺牲,眼前这些人都有可能走上血与火的祭坛。

韩中先,靳国强……这些个熟悉的面孔,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此时言语都显得无力,他一一与别动队队员们握手,希望自己有力的一握,能给他们更大的力量,寄托自己更多的祝福。

“敬礼!”随着韩中先一声洪亮的口令,全体队员刷的一下,整齐划一的向余飚敬了个军礼。

余飚端端正正的回礼,看着队员们转身而去,直到他们的背影消失,才放下了手臂。

剩下的应该是自己的事情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总是灾难深重,总是死亡累累,自己到底背负着怎样的责任,就这么一步一步向前走,能改变什么?余飚不敢想,也不愿去想,一切都让它顺其自然,自己做的努力但愿都会有成果吧!

都说家书抵万金,当他再次读起从大后方转过來的信件时,感到的除了温情,还有一丝淡淡的忧愁,一种即将离开自己战斗过、生活过的土地,离开自己的亲朋至友,离开自己牵挂的部队的愁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司令,您真的准备走了!”林存忠轻手轻脚走了进來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章 愁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