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霸主>第665章:华夏十大名关

第665章:华夏十大名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而这第一大关便是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四川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第三关乃是镇南关,镇南关是中国南疆重要关口,如今被称为友谊关,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曾称鸡陵关、大南关和界首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15公里处,踞大青山、金鸡山(古称锦鸡陵)隘口,与西北的平而关、水口关合称“南天三关”,镇南关是中越两国边境线上最重要的隘口。

第四关乃是嘉峪关,嘉峪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西端的重要关隘,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古称其为“天下雄关”,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第五关乃是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第六关乃上谷关,上谷关也称五阮关,又有蒲阴陉、子庄关之称,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五阮关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紫荆关!

第七关乃是苇泽关,因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此改名为娘子关。苇泽关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

第八关乃是居庸关,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也有一说,说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毛主席也曾赞誉过“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便是指的居庸关,其亲笔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便坐落于此。

第九关乃是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因为与山海之间而得此名。这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俗称“天下第一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第十关乃是平型关,平型关古称瓶形寨,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

左傲冉率军十五万,兵进潼关,彻里吉与李文侯一早就得报了,所以便率队出关,于潼关外十里迎接,左傲冉可是他们的主公,虽然不能说成百年不得一见,但是想要见到左傲冉,那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恐怕比见到皇上还不容易呢!

彻里吉和李文侯本以为这样能起到取悦左傲冉的目的,但是,左傲冉却没有给他了一点笑脸,反而是面沉似水,有有一搭没一搭的应了他们几句,二人一下子就明白,自家主公这是不高兴了


状态提示:第665章:华夏十大名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