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900>第一百三十四节 诡异的官场

杨潮的地图很大,长宽五米乘三米,挂在巨大的木架子上,很是震撼。

这些人围观者,指指点点,这种‘大’的东西,确实很能引起中国人的热情,官,还是自幼喜欢吹牛打屁的八旗子弟,不都好一个大吗。

可是问题来了。

载沣问:“办这么大的铁路,得需多少银子啊?”

杨潮答:“臣所请修铁路,南北绵延万里,东西纵横八千,总计二十万里,需费银三四十亿两!”

这个数字,顿时让大半的人面色发白,乖乖三四十亿啊,不是三四十万,大清国是肯定没有这么多钱的,要是全都借洋款,大清国还不得被洋人吸干了血肉。

杨潮知道吓到了这些人,连忙解释道:“臣所言三十四亿,非一次筹措。可分五年、十年筹足。臣请五年修通东西要道,十年铺展全国四方。”

这样看来,一年也不过三四亿而已,但是也不是大清能承担的起的,大清朝一年的财政也就一亿出头,就这还将将够用,现在大臣们筹计的练兵办厂可都是要花钱的,载洵更是请了好几次,要重新编练海军呢,那也是花银子的大头。

见没人应声杨潮又道:“若以铁路抵押借债,应该能办。十年内即可还清债款。”

载沣没有应承,继续道:“爱卿说说其他条陈吧。”

杨潮知道中国官场,从来就不是一个高效的地方,皇帝说的好听是一言以决,说不好听,只是各方势力的传声筒,尤其是清末这段时间,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载沣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物,更是让许多大权旁落到了臣子手里,还有地方大员的势力,真想一言以决,他是有那个想法,但是没有那个能力和魄力啊。

杨潮只能继续讲:“臣所办洋务,有招商、合资之法。凡民用之业,可招商民、洋人自办,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大计之重要产业,可由华洋合办,华商操控之,朝廷监督之。”

杨潮以自己在山东的厂子为例:“如臣在山东所办之钢铁、兵工等项。不但不需朝廷一分银子,且大赚其利,日俄战争之时,仅仅三厂,获利即达四千万有余,缴纳税款千万计。若全国借用此法,则洋务不需朝廷一分银子,朝廷反能大收其利!”

杨潮的说法,让张之洞颇为汗颜,汉阳铁厂办了这么多年,朝廷每年还要往里面投一二百万两银子,他也知道,那里面养活太多了冗员,多少都是白吃白拿的,可是却没有办法,杨潮才办了几年,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营上,都远超汉阳铁厂。

不过载沣也只是说:“爱卿于洋务一途,却有远见卓识。”

没有决定不要紧,杨潮不着急,接着又说了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大家就都心神各异的散会了。

杨潮一番洗脑,让满朝大员都深受震撼。

张之洞是大力支持杨潮以铁路为核心的兴业计划的,张之洞力主朝廷启用杨潮大办洋务,甚至表示如果朝廷愿意,他愿意退位让贤,让杨潮来当这个总理大臣,统管全局。

显然张老大人的世界观有些崩塌,不知道是被各国的复杂局势干扰的,还是被日本人卖自己女人刺激的。

洋务派是支持杨潮的。

已经回到北京的康梁,这段时间也高调亮相,四处活动,显然被重新启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二位对杨潮印象竟然也不错,尤其是康有为,在多个场合称赞过杨潮办事有方,忠勇可嘉。

按说有这两派支持,杨潮应该会得到重用,可是诡异的是,朝廷突然没有了动静,皇帝对此三缄其口,完全不表态。

杨潮也没有耐心在北京等着,也没有去奉天当他的奉天巡抚,而是去了山东。

因为齐柏林和迪塞尔坐船到了青岛,这两人是应杨潮的邀请,来中国跟杨潮合作的。

两人在青岛大受欢迎,毕竟这可是两位享誉世界的名人,就算迪塞尔现在不是很成功,但是影响力还是有的,作为一个发明家,在德国这种崇尚科学的国家,那是很受尊重的,齐柏林就更不用说了,不提他是飞艇的创始人,仅仅是贵族身份,就足以让青岛的那些德国人崇拜了。

杨潮个这二人会面之后,他们提了一个让杨潮很为难的要求,希望把合资工厂放在青岛,原因是他们更能适应有不少德国人侨民居住的青岛。

杨潮本来的打算,是让这两人去东营哪里办厂的,杨潮可有心把那里打造成一个产业基地,权衡再三杨潮答应了两人的要求,这两人想留在青岛,只是出于单纯的心思,而不是有什么其他政治企图,犯不着跟他们较真。

另外就是,青岛的工业基础确实比东营要强的多,又是一个港口城市,方便跟上海等中心城市沟通。至于殖民地问题,杨潮心里早就把青岛看成德国人的遗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一响,以现在的状态,杨潮觉得自己有八成的把握从日本人手里把青岛抢过来。

杨潮同意之后,两人立刻就在青岛开始行动,选择办厂的地点等等。

青岛总督十分支持,给他们划出了一块优良的地块,齐柏林飞艇公司占地一千亩,迪塞尔柴油机占地三百亩,全都在交通便利,仅靠目前居住区的地方,甚至有需要的话,总督表示可以修一条专用铁路,从他们的工厂直通港口码头。

对他们的工厂营建,总督也给与了极大的支持,不惜抽调了修建码头的工程师约翰·斯提克弗茨等几个技术人员,专门组成技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四节 诡异的官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