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900>第一百五十四节 风必摧之

为什么有人骂朝廷,不完全是因为朝廷在这次救灾中不给力。

原本的历史上,是慈禧当政,说句良心话他们对救灾还是很上心的,未必是出于关心民众,而是害怕激起民变,但是清廷的组织力实在是太差劲了,四百万人遭灾而已,竟然都救不过来,最后饿死了二十多万。

现在有杨潮这几年培养出来的铁路公司、富强党的组织能力,倒是救了过来,可那是杨潮救的,朝廷还是被人苛责,但仅是苛责也就罢了,毕竟杨潮也是代表朝廷的,因此也就是反朝廷的报纸发发牢骚。

但是9月底的时候,清廷做了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时候,“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这次中国遭灾,日本人也没有幸免,日本去年就发生了大范围的灾害,去年清廷“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可是去年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反对,毕竟只是给钱,可今年却直接给米,而且是抽调两江地区的大米,而两江正在遭灾呢。

此举让不停从国外采购粮食的杨潮都感到有些愤怒,中国的领袖们啊,什么时候能真正的顾忌一下老百姓的生命,为了领袖的面子问题,一次一次的将百姓维系生命的粮食送给国外,哪怕是宣传为为了还债,可是为了还债,把自己百姓饿死这种事,真的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吗?

如果不是靠着强权,这种无耻的政府,哪怕你宣传的多么好,也早该被老百姓推翻了,因为你剥夺了老百姓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权,你可以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甚至剥夺他们的生育权利,但是你不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啊,当一个人的生存权被剥夺的时候,他拿起武器那就不是造反。那是有完全的合法性的。

老百姓的心是雪亮的,所以报纸上谩骂、讽刺,一时间更是让朝廷感到难以接受,尤其是康梁二人。他们才刚刚站到台面上,他们认为救济日本,是展现国际形象的手段,可没想到受到这么大的苛难,而杨潮的风头早就超过了他们。威胁到了他们。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

十月,当灾民数字上升到五百万的时候,救灾也到了尾声。

一个人一天的吃喝至少也得三十个铜钱,一千五百铜钱值一两银子,五百万人一天就是十万两银子,连续一个月下来,其实也不过三百万两而已。

一个月三百万两银子,朝廷也不是负担不起,只是他们没有杨潮这种组织和动员能力,于是当一切步入正轨之后。皇帝突然传来了旨意:调杨潮入京升任协理大臣。

很显然康梁集团,乃至载沣本人,都感到把杨潮放在地方上实在不放心。

而且康梁现在地位已经稳固,除了一个总理大臣张之洞压着,可谓把持了大半朝政。

虽然在尚书级别,只有康梁两个人,但是却安插了大量的侍郎级别的官员在六部中。

另外,还拉拢大批心向维新的官员,不得不说当然他们维新失败,可是收获了号召力。登高一呼可谓应者群集。

康梁能够上台,本身就是杨潮带来的影响,原本的历史上,即使慈禧死了。他们依然流亡在外,载沣当了摄政王依然不用他们,那是因为慈禧虽然死了,但是却在八国联军之后,依旧当政了将近十年,培植的党羽无数。载沣也不敢启用慈禧钦定的罪臣康梁。

但是由于杨潮的原因,慈禧和光绪暴毙,载沣是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妥协下上台的,根本就不用顾虑慈禧的问题,而且当初鼓动慈禧跟八国联军开战的一大帮子八旗显贵不是跟慈禧一起死了,就是在后来的清算中,在洋人的威逼下张之洞等人大刀阔斧的给拿下了。

因此载沣不会对慈禧旧政有多少顾忌,反而屡屡忧心洋务派专权,而顽固派的思想,对载沣这样的新一代八旗子弟来讲,实在是接受不了,因此他还得启用新派人物,康梁其实是他在洋务派之外,不得已的选择。

有载沣在背后支持,当政这一年以来,康梁集团地位稳定下来,拉拢到了足够的盟友,因此对杨潮的需求就不高了。

以前让杨潮留在山东,那是为了让杨潮掌握军队,对抗洋务派的压力,康梁还怕在他们地位没有稳固之前,就被掌握军权的洋务派给算计呢,这一年多来洋务派非常老实,一切争斗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洋务派的北洋大军也都分散到了关外,直隶只有一镇新军,而朝廷手里的八旗新军却有四镇,怎么看自己都占优。

而杨潮又跳的太欢,这一年多来,在山东又是引进外资,又是修铁路,最关键是培植党羽,救灾中他们的富强党上蹿下跳,博取了大大的名声。

出于防范于未然也好,出于未雨绸缪也好,康梁和皇帝都觉得,把杨潮放在地方不妥,权力太大了。

其实何止是杨潮,所有的地方督抚权力都太大了,一个个都拥有财权、政权甚至军权,把这一个个督抚看成一个小国家都没有不合适的。

康梁集团进入朝堂之后,处于拉拢地方的目的,一开始还大大让渡了税收分配给地方,变相的增强了地方的财政力量,地方督抚比之前更强大。

因此约束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朝廷,这一点上康梁集团跟皇族非常契合,康梁也已经开始在着手准备了,他们选择的方式是立宪。

洋务派也折腾了几年立宪,派出了考察人员,但是最终却都跟皇族势力无法达成一致,延宕至今,康梁集团上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四节 风必摧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