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900>第四百七十三节 德国社区
听说德国学生,跟中国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打架?”

杨潮当着接待自己的青岛市长的面就问起了这些社会问题。

青岛市长如实答道:“确实有这些问题,都是些小孩子在胡闹。”

杨潮笑道:“那是谁打赢了啊?是中国孩子打赢了,还是德国孩子打赢了。”

青岛最早的普及教育是德国人搞的,由于山东当局始终跟德国关系密切,因此德国人也很欢迎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德国人也未免没有用教育同化中国人的想法在里面,所以他们坚持的是德语教学,早年一大批中国学生都精通德语就是这个问题。

可是后来一战爆发。杨潮收回了青岛,以德国的教育制度为模板,重塑了青岛教育,下达严厉的教育法令。要求所有的学校都以汉语教学,其他语言只能作为专门的语言课。但是德国人秉性中的执拗,加上战败后的民族自尊心受伤,让他们对此采取了消极抵制措施,德国民间力量自己筹资组建了大量的私立学校。从小学覆盖到了大学,坚持用德语教学。

“一开始是德国孩子厉害,欧战结束后,德国人就不行了,被中国孩子打的抬不起头。”

市长笑着对杨潮解释,这个现象正好反应了中德之间的国力对比。

杨潮叹道:“战前,德国人自认是青岛的主人,德国学生都以主人自居,将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看做是对土著的一种恩赐。后来他们战败了。我们收回了青岛,德语学校变成了华语学校。中国孩子扬眉吐气了,德国人心中就有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心理,有些抬不起头了。没那么趾高气扬,所以自然打不过中国孩子。”

市长道:“杨先生高见,高见。”

杨潮道:“算不上什么高见,只是关心则明罢了,我可是一直很关心青岛的。”

“青岛有杨先生青睐,实乃青岛500万人民的福祉。”

市长拍着马屁。

这个市长是当地富商,过去是德国洋行的买办。后来翻身做了主人,反倒收购了洋行,现在依然在做进出口生意,八面玲珑。德华两届都很支持,所以当了青岛市长。

“你别忙着拍马屁,200多万德国人住在青岛,住在中国的地面上,这总不是个事儿。其中真正对我们有利益的,不过是30万左右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大学教授之类的高级人才。剩下接近200万的普通工人和家属对国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这些德国人离开?”

市长为难道:“要是驱赶他们的话,怕会引来麻烦。”

杨潮道:“当然不能驱赶了。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麻烦。德国人把他们自己的国家搞成那个球样,我们如果现在赶这些来谋生的德国人离开,对国家形象影响太大。你认为如果德国经济变好,德国人会走吗,会有多少人走?”

市长道:“走是肯定会走,走多少人不好说,不过差不多一半人走是没有问题的。”

“那又有多少人肯定会留下来?”

“大概20万人是绝对不会走的,因为有20万德国人和中国人的组合家庭出现。”

杨潮点点头,这么庞大的德国人和中国人居住在一个城市,哪怕双方泾渭分明,都有各自的社区,但跨国婚姻是不可避免的,爱情的力量可是超越一切的啊,所以青岛就有了将近20万这样的家庭,这就有20万以上的混血后代出现。

“德国人在德语社区中日子过得可是滋润,他们也涌现了大量的人才。对于那些不可能留在中国的德国人,你们就不用客气了,该收重税收重税,只要不赶他们走,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相信也不会引起太大的负面报道。但是对于那些有可能融入中国的德国高级人才,尤其是那些混血二代,他们经过完善的系统教育,又有中德双语的优势,凡是上过大学的,就默认他们是中国人,给他们办理户籍。”

“是是是!”

市长忙答应道,怎么给德国侨民加税,这还不容易,就以他们没有给青岛市政建设做出过贡献,而又要享受青岛的各种基础设施为例,推出一款特别建设费,议会都不会拒绝。

但是让高端人才加入中国国籍这可不容易,那些混血儿还好一些,现在德国国力衰微,中国国力强大,他们的感情更多的在中国一边,可是对那些生长德国,在德国接受教育的高级人才就很难了,这些人的民族认同不可能是中国人。

“还有犹太人,最近青岛的德国人对犹太人观感可不好,报纸上天天骂犹太人。”

市长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杨潮笑道:“德国人的毛病感染到了青岛。这是病,得治。犹太人在哪里都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确实很贪婪,而且很少从事实业,都是从事商业,商业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要做好却很难,犹太人的商业知识更丰富,所以总能挤占当地人的市场,自然遭人恨。但是我们可不能跟德国人学习一味的排斥他们。而且可以用这张牌压制一下德国人,毕竟犹太人的数量跟德国人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他们只是在报纸上骂骂,也就算了。如果一旦动手了,就可以以治安原因,驱逐一大批无所事事,却喜欢闹事的德国年轻人了。”

凡是反犹最厉害的,往往不是成功人士,往往正是那些生活不如意的家伙,这些人都是底层,对青岛的贡献寥寥,驱逐这些人正是杨潮的目的,一旦青岛的德国人跟德国的纳粹站在了一起,杨潮相信还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三节 德国社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