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宅男的战争>第1章,战后

日军和联合军,双方就在这个无名的地方相持了半个月,一直到12月1日。

期间你来我往了,就这么一块长不到十公里的土地上,共砸下去了几百万吨的炮弹,弹壳堆的跟山似的,不是之前的比喻,而真的是山,一座完完全全是由炮弹弹壳堆起来的山,黄灿灿的。

不过其中日军砸下的炮弹还不足陆强扔下去的十分之一。因为日军认为再中国战场上,重炮除了攻城外,几乎用不着,九二步兵炮就能搞定连迫击炮都没有多少中国/军队,所以并没有准备多少炮弹。在这块土地上,日军在第二天就打光了150重炮哑火了,105炮威力又不够,所以日军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又运来了一批,不到半天就被打没了,所以日军的150重炮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没起到多大用,其他时间都是105炮开火。

而陆强这边,靠着系统的支持,152的火炮,不要钱似的往下砸,鬼子扔一发,我就扔十发,107火箭炮充当连排级支援火炮,82无坐力炮已经分配到班一级了。火力那个猛了,把日军的几大师团长都吓着了,直呼这仗没法打了,原本一直准备继续西进南下的冈村宁次也不得不停下来。南昌攻略也停了下来,几大师团都停止前进,守在当前的位置上。因为后勤全部都集中在那块不大的土地上,弹药炮弹源源不断的往上运。而其他的师团又不敢随便的去增援,他们要防止中国/军队反扑。

幸运的是中国/军队没有趁机反扑,原因就是重庆的光头命令的,禁止那几个集团军出击,严密的死守在原地。其目的很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想当那个渔翁,趁日军和老共拼的你死我活后,然后再出兵进攻被打残的师团,将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不管这个光头是什么想法,反正日军的四个师团是残废了,只能补充新兵,或者编到别的师团下面,一个个联队都被打光了建制,至于他们这四个师团长,估计该回国换人了。

第21师团最惨,因为去进攻大王,导致他们天天被飞机炸,而师团长鹫津歉平的经验也不够丰富,好几次下错命令,导致前方的日军士兵损失惨重。

目前除了一些文员外,能作战的不足两千。上午被130加农炮轰,下午被对方的400辆坦克集推,时不时的还有空袭,都是新兵的21师团,经验又不足,又没有重火力支援,那个惨啊。日军的血把工事前面的土地浸的通红的,被履带压成烂泥的肉与雪水化后的泥巴和在一起,是的土地成了暗红色。坦克履带里的缝里,夹满了碎肉烂泥,甚至有一辆坦克履带上还拖了一根肠子,不忍直视,其结果就是这天晚上,坦克团的人一个都没有吃饭,见肉就吐,在之后的一个月里,看见肉就不舒服。

日军损失惨重,联合军损失也不小,两万七八千人,只剩了不足一万人,尤其是第四军,打仗起来不要命,死拼。日军都被打怕了,被硬逼上来的伪军,见到他们就跑,真的是被打怕了。

陆强的人活下来的比较多,除去炮兵和后勤人员,活下来人一千两三百人,两百辆坦克被摧毁52辆,有的是被九二炮打爆的,有的是被日军用命拼的,有的是被火炮覆盖摧毁的。不过,这些活下来的人,都算是老兵了,带上来有四千多人,三分之二是新兵,但经历过这么一场在欧洲都能排的上名的大战,又在老兵的带领下,也算的上是老兵了。

这么一场可以说是一战之后,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虽然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人,但在欧洲人眼里,都是小打小闹),各种口径不同的火炮,上至152枪榴弹,火炮爆炸的动静,20公里外都能感觉到,地面上的土,翻了一层又一层,每一层下面都有许多日军的尸体,土地深到几米下都是红色的。

对于这场战斗,外国也有不少人盯着,不过只敢站在远远的地方,他们怕被偏离的炮弹砸中,那样乐子就大了。

他们看到日军在中国/军队的炮火下瑟瑟发抖,个人心思都不同,英、法国则是在想是不是要打压一下,防止中国发展速度过快。德国则是想着自己选择的盟友是不是选错了,就不应该选日本。美国人则是想着日本人打的这么惨,又要买资源了,得出什么价格合适呢?毛熊则是想着小弟啥时候有这么厉害的装备了,不行小弟倘若变厉害了,他这个老大还怎么当,派特派员去了解一下他们的装备来源。

各国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心思,报纸除了国外的一些小报在一些小版面登报了,其他的报纸除了寥寥的提及几句外,也没有任何说明,连国内的各家报社也没登报,放佛就没有这件事一样。

国内报纸没有登报,主要还是因为某个光头的原因,压着各大报社,不要他们报道,而一些小报社在这种偏远的地方又没有分报社,根本不了解当时的事情,所以无法报道。

近三千的尸体,被运回去,用汽车将尸体一车一车的拉,每一辆车上都堆满尸体。而第四军的尸体因为条件不足,只能就地掩埋了,挖了上万个坑,将牺牲的战士一具一具的放进坑里掩埋。至于日军的士兵尸体,打着人道主义,陆强让他们自己带走了,免得留在这里会发臭。

一大车一大车的尸体被拉回来,一股哀愁笼罩在大王村头顶上,不少人站在村头,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回来,但是看到一车接着一车拉着尸体的,一个个心顿时凉了半截。

这一次战斗,陆强的损失虽然不


状态提示:第1章,战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