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与南宋同行>第三百二十八章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后来,张岛主给大宋的军事行动打了个低分------明明南部的占城国完全可以利用上嘛,可以和他们结盟共同攻打交趾国,他们之间虽然不是死敌,也是仇敌!

何必一切力量只靠自己?!

事实上张岛主不明白大宋政府的心理------大宋这次行动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示威,让周边小国看看,我大宋重新崛起了!

好吧,张岛主不是一个算政治账的人。

话说回来,法可统领带领军队到了龙升城下一里远的位置便停下来了,他早知道对方城墙上也摆放了数十架床子弩,从单筒望远镜里看,他们的弓箭手还不少。

硬攻会出现巨大伤亡的。

他喊来火箭营的副统领,问他有无信心把火箭打到城墙上。

那副统领早都架好了火箭架,测好了风速,他表示有信心完成命令。

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火箭攻城战开始了!

前文说过,大宋早都有什么“万虎奔腾”“火龙出海”等类似火箭的武器,但是,那种武器不仅黑、火药不纯,而且更不符合空气动力学,所以实用性不强。

可是,当他们从流求岛学会了新式火箭后,大宋的工匠仍然发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山寨精神,倒是也学了个八九分,又经过反复尝试,最后倒是也能拿出一大批像模像样的产品。

所以,这一次出征,法可统领没有带那种可拆卸的石炮------那个似乎落伍了。

第一批十五发试射火箭呼啸着飞过了城墙------五千名战士齐齐发出惋惜的声音。

火箭营副统领红了脸,他马上令人统统抬高一分的仰射角------这个火箭营恐怕是整个大宋花费最高的火器部队,大宋没有理论,但是他们会通过实践来摸索。

相信如果历史能正常发展下去,他们早晚会在风速、距离和仰射角之间找到规律。

也许会出现变量数学?

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一批十五发火箭的发射让城墙上的人呆住了,他们人人屏住呼吸,仰头看着那带着长尾巴的东西冒着火划过天空。

当划过城头时,他们一齐扭头看去,看到它们扎在了老百姓家的房子里院子里还有街上-------然后就听到,“轰!”“轰!”“轰!”的巨响!

天啊,这些是什么!

第二批火箭还是越过了城头------城墙上的人开始慌乱了起来。

火箭营副统领再一次命令调整角度-------这一次足有七发火箭命中城墙上!

城墙上一片血光!

剩余四十五架火箭发射架全都按照试射的参数一起发射!

火箭的发射速度远比火炮快,那城墙上不时响起了一连串的巨响!

法可统领没有随着战士们的叫好而叫好,他冷冷地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城墙上似乎没有人站立了。

他马上命令火炮营推炮靠近城门,计划中,他只准备用炮轰开城门,根本没有想到爬城墙。

火炮营快速推着两轮行军火炮冲向了城门-------看到他们靠近进,火箭营马上停了发射。

火炮营的五门行军炮略一调整,他们快速发射了第一轮炮,有四枚两公斤的炮弹射到了大门上,那足有一尺厚包着铁皮的大木头门顿时打出了四个脸盆大的洞!

大门后门洞里的守卫们哪里想到会受到这样的打击,顿时响起了一片哀嚎声。

正当火炮营的炮手们忙着装炮时,城墙上竟然还有隐藏着的弓箭手,他们从城墙的女儿墙后站了起来,向着炮手们射起箭来。

跟随着炮手们的护卫队中有的人眼疾手快,拼命用盾牌遮挡弓箭,其他的人则向着城墙上开枪!

一时间双方形成对攻,大宋护卫队不占优,有十几个人被射伤了。

法可统领看见城墙上已经没有了床弩,他挥手命令再上两队火绳枪手帮助掩护。

两队人马上前后马上形成了压倒性局面,火绳枪手自动形成六排齐射,城墙上再也没有人敢露出头来------那铅弹打得碎石乱飞,大胆露出身子的人早已经被打死。

五十米内,火绳枪的威力绝对比弓箭大。

第二轮炮弹打去,效果很好,五发命中!

那大木头门早都破碎不堪了------众人齐喝:攻进升龙城!攻进升龙城!

法可统领又挥手下令道:“全军冲城!”

长枪手、朴刀手、刀牌手------他们一股脑向着城门冲去,后面跟着弓箭手、火绳枪手还有炮手推拉着火炮一起前冲!

法可统领没有进城,他与火箭营一起守在外面。

他们事先知道升龙城内的驻军不过一千人,就算有抵抗,应该问题不大。

升龙城内一片喊杀声------法可统领知道他的士兵绝不会滥杀无辜或是四处抢掳!

这里将是大宋的州县,绝不可以乱来。

刚过半个时辰,有人回报说,陈朝皇帝和许多大臣们都已经通过北门跑了,有人请示是否追赶。

法可统领命令不必了,北路的兵马正在向着这里进击,若是天意,就正好抓住他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守住龙升城,安抚百姓,等待下一批后援来到。

十二月七日,破升龙城。

十二月九日,北路人马杀到升龙城。

十二月二十日,后援两万大军到达升龙城,开始平定四处敢有反抗之心的抵抗组织。

一月一日,广南东西两路的官员与后勤人员顺利地通过了交趾北部山区到达升龙城。

一月二日,法可统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八章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