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兵锋时刻>第八章 初战东阳桥(二)

当两辆堆满了沙包的汽车突然冲出高粱地的时候,倭国义勇队员上野 一郎在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就成了枪下亡魂,浑身上下被开了十几个子弹洞,身体里的血浆骤然被弹孔抽干了,在身体周围形成了一团血雾,他张开双臂,不甘心地瞪大了双眼倒了下去。

华夏军的两辆武装卡车迅速通过开阔地,车顶上的几挺机枪不停地pēn_shè的火舌。虽然因为缺乏训练,使得射击不十分准确,但是炽热的火力弥补了这一缺憾。

倭国的侨民义勇队员很多都是退伍军人,有很强的战斗素质,拒遭受到突袭,还是很快进入战斗状态,他们纷纷跳入简易掩体,向飞驰的汽车射击,但行动匆忙之间,难免有点手忙脚乱的狼狈样,这更加激发了华夏士兵的士气。

程子强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先用65自动步枪以精确的短点射击中了一个倭国义勇队员,正在再次射击时,车身突然猛地一晃,原来司机被一发6.5毫米子弹在额头上开了一个洞,眼见不能活了。程子强当机立断地抢过方向盘横卧在司机尸体上,继续保持着车速和方向。哐当一声,汽车撞断了桥头栏杆,向桥北飞驰而去。

此时郎亦文少尉的汽车一个急刹车,车上的士兵纷纷居高临下的射击,把还在负隅顽抗的两个义勇队员打死在简易掩体里,然后纷纷跳下车,嘴巴里面念叨的作战口诀,纷纷向预定目标进行突击。

解决桥北的战斗稍微困难了一些,一则距离较远,武装卡车还必须通过笔直的桥面,这让倭国义勇队员多了一点时间准备;二则桥北的义勇队员在人数上也多了几个。

倭国的义勇队员射击精确,程子强的耳朵里灌满的子弹击中铁板的叮当声和击中沙包的噗噗声,他尽力伏低身子,几乎是斜躺在座椅上开车,原来那个司机的尸体早已被他推下车去了。

在倭国侨民义勇队员准确的射击下,武装卡车上的机枪手受到压制,不能继续发扬火力。程子强从枪声中听出了这一点,灵机一动,直接就把车撞到一个简易掩体上。那个掩体是用装满了泥土的木箱和沙袋垒成的,并不兼顾,在卡车的全力撞击下立即坍塌,掩体后的两个倭国义勇队员,被倒下的沙袋埋住了半个身子还挣扎着给枪换弹夹,程子强没给他这个机会,从驾驶室探出身子用白朗宁把他们结果了。

卡车上的华夏军士兵,在宪兵上士蒋智的命令下,跳下卡车进行突击,此时另一个掩体的倭国义勇队员冒出头来射击,把才从车上跳下来的华夏士兵打倒了两个,剩下的华夏士兵凭借着一时的血勇一拥而上,一顿乱枪,活生生用子弹把他们“埋起来”了。

剩下的三四义勇队员见势不,拔腿就往镇子里跑。自从他们来华夏以来,还没有遇到如此猛烈的进攻,一时竟给吓破了胆子,让求生的本能战胜了军事素质。可惜他们的腿脚毕竟没有子弹跑的快,虽说华夏士兵的枪法不怎么的,但是火力密度大,这几个义勇队员没有一个能活着跑进镇子里的。

程子强正准备让亢奋的士兵冷静下来继续按计划进攻,从镇子里又冲出五六个义勇队员来,边冲边射击,从华夏军的侧翼发起了反冲锋。

华夏士兵缺乏训练,没有抵御被敌人侧后袭击的经验,的只是本能地脑袋就地卧倒,只有抱着斯洛机枪的机枪手试图还击,结果被一颗子弹打穿了脖子大动脉,鲜血“噗”地喷了出来,人顿时失去了力气,萎靡倒下。

程子强离那机枪手不远,脸上也给溅上了些温腥的血点子,他随手在脸上摸了一把,飞身上前捡起机枪对准冲在最前面的侨民义勇队员的膝盖部位就是一个长点射,那个义勇队员在烟尘中双手一扬,手中的步枪飞了出去,随即人也扑倒在地,大声惨呼起来,这些义勇队员都是受过军事训练的,知道遇上了使用机枪的行家,立刻四下散开寻找掩体与程子强展开激烈的对射,根本不想办法去抢救受伤的战友。

程子强身边有士兵看到程子强嘴里嘟囔了一句,但没挺清楚他说的是什么。

斯洛机枪火力炙热,7 .62毫米的弹头穿透力强大,几个手持改造过的65步枪的义勇队员根本抵挡不住,少顷躲在廊柱后面的义勇队员就被撂倒。土墙后面的义勇队员试图迂回到程子强的侧翼,用手榴弹解决战斗,却被程子强发现,调转枪口,请他饱餐了一吨铅做的“花生米”。这时桥南郎亦文少尉的重机枪手占领了制高点,开始对桥头镇开始了火力压制,剩下的义勇队员见反击失利,开始交替掩护着想镇内撤退。

程子强见突击时机成熟,打空了子弹的机枪,抽出白朗宁挥舞着站起来喊道:“e wad!”(跟我来!突击!)然后就向率先镇内冲去。

这事在很多年后还成为朋友们的笑柄。虽说程子强是不折不扣的华夏人,可毕竟不到14岁就去了丑基尼,在丑基尼读的军校,拒平时还是百般的小心着,但是到了情急的时刻还是习惯性地用上基尼语。

宪兵上士蒋智也见机的快!他听到程子强喊e wad!后,虽然没听懂那是什么,但是他完全明白那是什么意思,他随即也站起来挥枪喊道:“兄弟们啊,冲上去杀倭子啊!”多亏了蒋智这一声喊,不然程子强非得来个单兵冲锋不可。

士兵们受到两位指挥官的鼓舞,又兼得人多势众,发一声喊,一拥而上。倭国义勇队员毕竟人单势孤,又没


状态提示:第八章 初战东阳桥(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