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倾宋>第四百四十七章 运河通南北
的运河河道,足可见北方运河已经基本上处于废弃的状态,难以行船。

五月末的淮北,暖风徐徐,吹拂着周围荒凉的原野。

淮北是宋与女真和蒙古长久以来割据交战的地方,宋军强盛则直入山东,北方强大则压迫涟海,可以说双方在这一片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过最后却依旧是对峙的局面。

行船淮北,废弃的营寨鹿角甚至要比村镇还多。

不过显然相比于之前被杀气和阴云笼罩的淮北,此时的淮北已经热闹了许多。大批从江南征调的汉人监工和更多的南洋奴隶、北方战俘陆陆续续抵达淮北,开始挖掘疏通从淮北到洛阳的通济渠。

大明民政的最重要一项,便是疏通运河,不过叶应武现阶段还并没有打算像忽必烈那样直接连通幽燕和临安,毕竟对于忽必烈来说,急需江南的财富,所以修通从江南直通大都的运河无疑为上策。但是对叶应武来说,现在幽燕还没有收复,刚刚拿到手中的河洛百废待兴,所以直接维护原来的运河河道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用江南的经济和财富带动河洛的复苏。

毕竟即使是到了七百年后,水运依然是最便宜、最适合运输大量物品的运输方式之一,更何况是没有飞机、没有火车的这个时代。所以以后大明继续向北挺进,想要更方便和更快的从江南获得粮草、器械补给,就更需要倚重于运河。

运河的疏通刻不容缓,尤其是在现在大明国力昌盛,大有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整个工部自然也将这个表面上是民生工程,实际上是战略工程的工作放到了首位,刘家港的宝船刚刚下水调试两天,郭守敬就已经带人北上。毕竟治水是他发家的本事,也是工部现在能够找得出来的指挥都水监的唯一一个人。

虽然叶应武和工部都很清楚这样对于一直奔波的郭守敬来说太过劳累,甚至有些不公平,但是郭守敬却没有丝毫怨言。对此叶应武也就只能随他去了,郭守敬的性格他了解,所以也不想强求。

这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废寝忘食的人,一如七百年后那个贫穷落后的甚至连计算都要靠打算盘的时代。只不过现在,大明并不贫穷,也不落后,只是大多数的人都想让它变得更强大,恒久屹立在世界顶峰。

一艘巨大的楼船缓缓地劈开水面,在楼船的左右前后还有四艘大明镇江府水师的战船。镇江府水师当初是保卫叶应武在江南唯一的落脚地而不得不设立的小规模水师,后来虽然多次参与水战,但是并没有扩大规模,相比于大出风头的现在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镇江府水师的战船已经显得矮小和老旧。

不过很快从刘家港下水的一批崭新战船补充进大镇江府水师,朝野才看明白镇江府水师的作用。这不只是保卫镇江府和刘家港船厂的“港口水师”,更是叶应武出行时候当仁不让的禁卫船队。所有补充的新船都是最先进的飞剪快船和适合内河航行的平底重型炮船,这些炮船上装备的都是最新铸造的海军专用火炮,相比于陆师在成都府之战中所用的初始型号火炮,这种海军专用火炮更加注重火炮的稳定性,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填药速度。

毕竟大明海军横行天下,所有的对手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所以一种更稳重发射、准确度更高的火炮显然比更快速射击的火炮符合海军需求。

五艘体型庞大的战船向北行进,船头赤色龙旗迎风飞舞。

叶应武伸手掀开帘子,看向运河两岸的喧嚣热闹,大批的劳工正在夕阳中奋力挖掘河道并且修建沿岸的驿站和码头。陈栎和陈桐两个跪在叶应武左右两边小心翼翼的为他捶腿,而坐在旁边的琼鸾剥开一瓣橘子递到叶应武的嘴边。

“再往前过了涟海,就要转陆路了。”赵云舒指着舆图有些无奈的说道。相比于总是摇晃而且空间狭小的马车,自然还是坐船舒服。

“微儿和惠娘呢?”叶应武一边嚼着橘子一边抬头问道。

“外面看风景呢,”赵云舒哼了一声,“放心好了,丢不了她们两个。”

叶应武沉沉哦了一声。

这一次北上是他在两个月之前就计划好了的,等到登基之后各项事宜定下来,叶应武就开始筹划北巡。毕竟河洛沉沦百,百姓流离、民心不稳,的确需要一个得力之人前去安抚,只不过文天祥他们都为了文官体制改革忙得不可开交,叶应武最后发现好像整个朝野也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清闲。

北还河洛祭祀前朝华夏皇帝之坟墓,宣扬大明国祚之正统,安抚河洛之军心民心,可以说叶应武给满朝文武拿出来的这个理由无懈可击。这件事提升到了大明立国国祚的问题,想要提出质疑和反对的人也得先看看自己的胆量,在这种虚无缥缈的天命之学上,已经超出了人臣能够涉及的范围,自古以来文武百官采取的态度都是“陛下您开心就好”。

叶应武北上,来往少说也得三四个月,所以刚刚进位一个月的太上皇叶梦鼎和皇太后陈氏,在和皇后陆婉言商量之后,麻利的将赵云舒、琼鸾这些和叶应武有过肌肤之亲却又没有生育的妃嫔全都推上船。

对此叶应武也只能叹息一声。

想当年隋炀帝南下,艘艘龙舟阵势拉开千里,然而人家只是带了半个后宫。可是现在叶应武五艘船就基本把自家后宫给装下了。虽然叶应武也不想白白浪费大量钱粮养着三宫六院那么多女人,


状态提示:第四百四十七章 运河通南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