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求生在西晋末>第620章 太宁元年科考

下过几场秋雨后,中原各地百姓一片欢腾,让波及大半个中原的旱情终于得到大幅度缓解,为即将到来的秋闱平添几分喜庆气氛。

九月二十,太兴元年科考正式举行,来自各地的俊彦共四千余人,被分到四十个考场内参加考试。

这是一届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科考,不光参考士子数量创新记录,同时亦是世家子弟参考人数最多的一次。

燕国科考与历史上唐宋时期不一样,她录取人数既没有宋朝那么多,亦没有唐朝人数那么少。除了首届录取人数在三百人外,之后每届录取人数几乎都维持在两百人左右。

今年由于一下子扩张了四州之地,另外成汉收复在即,为了储备后备官吏,这一次录取人数估计也会创下新的记录。

尽管录取的士子人数较多,但卫朔并不担心会像宋朝那样形成冗官,首先燕国内没有享受荫官权贵子弟,所有人包括权贵子弟若想进入官场,唯有科考一条路。

其次燕国上下有完善退休、劝退、罢官、病休等一系列制度,任何官员只要政绩考核不合格,轻者被劝退,重则直接以渎职名义被罢官。正是因为官员流动力度大,才会让燕国轻易就能消化掉数百名士子。

说实话卫朔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子,他只是将自己印象中高考经历给挪了过来。事先在皇宫内找了几处宽敞明亮的大殿,然后在中间摆上座椅,每个学子依据自己的考号寻找自己的考场、座位。

而考号则依据天干地支以及大写数字编排而成,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考号是甲子房第壹叄号,表示该考生将在甲子考房,第一排三列的位子上考试。

反正众人也没见过真正的科考是什么样,卫朔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安排。每个考场会有八名负责监考的吏部官员,他们只是负责监督考试正常进行,只要考生没有违反考试规矩,就无权干涉考生答题。

巳时正,备受瞩目的科举考试终于拉开帷幕。

谢奕、权翼、陈逵、吕婆楼四人随着众人一同前往考场,各个考场前早已人满为患。不止考生的众多,更有许多普通民众在远处看热闹。

吏部尚书阳协亲临现场视察,随着一声锣响考生们拿着号排队入场,并接受检查。

巧合的是权翼与谢奕竟分到一个考场,这让吕婆楼、陈逵二人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毕竟有个熟悉的人在同一个考场,多少会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很快权翼、谢奕与其他考生顺利通过了检查,在旁边小吏的指示下,权翼与谢奕两人顺利找到了考场。尽管之前他们曾多次来考察过场地,但直到看到考场门楣上大大的‘丙寅’二字时,权、谢两人才悄悄松了一口气。

谢奕冲着权翼微微点下头,便匆匆走向各自座位。根据考前权翼提醒,谢奕这个考场‘新丁’先仔细检查一下桌椅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需尽早提出更换,以免耽误考试。

检查完座椅没有问题后,谢奕又仔细检查了一下笔墨,待全部都确认没有问题后,他这才有暇观察整个考场。他大致看了一眼,发现考场内多数考生年龄都不大,且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皆是从燕国各大学堂毕业的士子。

这些士子在学堂时已经历过多次考试,故而神色间带着几分从容。偶然中间夹杂着几个神情紧张的士子,不用问都是像他一样的世家子弟。

随着时间推移,考场渐渐坐满了士子,很快八名监考官步入考场,其中一名监考官先举起手中考卷,向众人示意密封完好,然后当众拆开纸袋,将里面的考卷取出。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八名监考官开始分发考卷。

谢奕拿起考卷的第一时间并未急着答题,而是按照权翼传授的经验先把名字、籍贯等信息填好。

据权翼说,每年都有不少倒霉蛋忘了填姓名,以至于最终没有成绩,他可不想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耽误科考这样的大事。

填完姓名后,谢奕怀着紧张、好奇、期待等复杂的心情打开考卷浏览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轻轻舒了一口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

考题比谢奕预想的要简单,尤其被他视为绊脚石的算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其实不是考题变简单了,而是随着卫朔大力推广,算学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与儒学一样流传极广的学科,世家子弟为了通过科考,不得不下苦功夫钻研算学。

随着士子水平提高,算题不但不会成为什么拦路虎,反而会是送分的题目。毕竟在这个年代,算学即便出的再难,估计也未必赶得上现代小学生毕业考。

谢奕轻轻松松答完了前面的题目,只剩下最后一道策论题。结果他看完题目,心中便有了初步定论。说起来谢家原本也是儒学传家,只是后来为了做官,到了谢奕父亲那一代不得不转而弃儒入玄。

但好在家族底蕴还在,再加上得知燕王崇尚儒学,谢家暗中又拾起以前的传统。而谢奕仰仗家学渊源深厚,很容易就猜出卫朔所出题目的用意。

荀子此话原意讲的是德治与法治一样重要,如果让传统儒家士子来答,必然会先大大批判一番,然后搬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的言论,大大拔高一下德治地位。

但是谢奕却不会这样答题,他的目的是代表家族融入燕国,回答题目自然得以讨好燕王为目的。他深知燕王是法治的崇拜者,早在辽东之初就定下了以律法治国的理念,故


状态提示:第620章 太宁元年科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