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帝国>第四十一章 吴三桂借兵

(非常感谢过年期间打赏及投月票的书友!)

曹变蛟部在急速入关后,却很快接到消息,北京陷落。

听闻此消息,曹变蛟悲痛欲绝,下令麾下人马,继续全速前进,准备与流寇决一死战。

但很快曹变蛟就从秘密渠道得知消息,北京陷落后,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太子受伤身死,周皇后及定王还有其他几位皇子被救出,随曹越的大军去往南京。这些消息自然是曹越传送过来的,兄弟两人虽然分镇两地,但他们有秘密的联络渠道建立,如果不是两部人马都在快速移动中,早就联络上了。

曹越原本想叫曹变蛟跟随他的水师战船一起南下,但事情太仓促,局势变化太快,怕出意外的他,没等曹变蛟就率水师战船南下了。

曹越告诉曹变蛟,不必再去救援北京,他给了曹变蛟两个主意:一个就是率军南下,到南京和他会合,他会派大军到山东境内接应;还有就是退往大同,与坚持抵抗的大同军合兵共抗流寇。合兵后,可以考虑继续留在大同与建奴及流寇作战,也可以从大同突围,南下到徐州一线和南京新军会合。

曹越在秘信中告诉曹变蛟,决不能和退往山海关,与吴三桂合兵。

吴三桂肯定会投降流寇,或者归附建奴。不但不能依靠吴三桂,还必须要小心提防主家伙。

接下来,建奴和流寇很可能会有一场大战,即使呆在大同也不会有很大的麻烦。确认了这些消息后,曹变蛟马上做出决定,驰援暂时还未陷落的大同,准备与大同军会合后再做定夺。

曹杰所领的人马,接到曹越的命令后,已经缓缓后退,准备撤回到徐州一带。

山东还是刘泽清的地盘,而南直隶一带。基本被南京新军控制,徐州距离南京没多少距离。退回到徐州一线,背后可以依仗南京新军留守的那部人马,也可以方便接收通过运河而来的军需物资。徐州又有坚城可以利用,可以说退可守、进可攻,即使流寇或者建奴乘势南攻南京新军,或者山东的刘泽清乘乱起事,想消灭南京新军坐大自己的势力。也基本不会有什么大麻烦,对手没太多机会得逞。

曹杰知道自己的谋略完全没办法和曹越相比,但他相信南京新军的战斗力,特别是他亲领的第一营的超强战斗力,因此在不贸然进攻的前提下,他并不担心遭到敌军的突袭,组织大军撤退的时候也是有条不紊。曹杰和其他将领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已经成功逃离北京,乘海船南下的曹越等人的安全。

在海上,总没陆上那么安然无惧,万一遭遇风浪或者其他麻烦。很可能遭遇意外,曹杰对曹越非常崇拜,他知道现在唯一能安定天下形势的,就是自家主人曹越。如果曹越有什么意外,那大明真的完了。没有曹越,任何人都没办法完全掌领南京新军。

不担心自己所领大军安全的曹杰,还有其他将领,最记挂的就是曹越的安全。

而此时的曹越,正率领水师船队,顺着刚刚起的北风南下。

说来也真是凑巧。就在曹越离开天津卫的当天,海上的风向变了。一场这个时候差不多应该来的寒流从关外吹过来,寒流给大地带来了巨大降温的同时,也给曹越南下的船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船队挂满帆快速南下。比预计的速度快上很多。

在南京重建大明朝廷,拥立新君,任命一大批官员,把大明政权重新运转起来这是重中之重。此时的曹越,有归心似箭的感觉。虽然说北京沦陷的消息不一定马上就能传到南京,但很有可能在他率船队抵达之前这消息已经被南京军民所知。他清楚这消息传到南京后,会带来怎么样的震动。

而能减轻震动强度的,就是他率船队抵达南京,拥立朱慈炯即位,将大明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他希望自己的船队能在消息传到南京之前抵达南京,那样许多事情做起来就方便多了,南方也不至于出现大的动乱。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南京,曹越令船队以最高的速度航行,沿途不做任何停留。在整个航行期间,曹越没和另外一艘战船上的孙传庭有任何的交流,他清楚现在这种时候,他和孙传庭的想法肯定会不同。他并不想过多接受孙传庭的建议,他希望自己的想法能最终付诸实话。

原来历史上南明小朝廷在短短一两年内就覆灭了,看过不少明末书籍的曹越,也清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路南下的时候,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才能尽量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孙传庭是这个时代的人,再有能力也没办法跳出这个时代的局势,而他这个熟知历史穿越人则不然。

迂腐的官员自然不能任用,朝事也不能由朱慈炯这个新立的皇帝决定,要想让新建议的政权高效运转起来,只能以军管的方式实现。他要当明末时候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将大明新政权纳入全民战争状态,大规模扩编军队,消灭不愿意听从新政权的流寇、外虏及军阀势力。

一路南行的过程中,现在就在想这些问题,并且将所想的大部东西都写了下来。他准备在抵达南京之前,再和孙传庭好好讨论一下,让孙传庭接受自己的想法。

他相信他能说服孙传庭,毕竟现在孙传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给的,甚至包括性命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并不担心孙传庭与他对抗。

当然曹越也非常关注北方的战况,他在离开北京之前,将原本带在身边那几百名战斗力最强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吴三桂借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