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田园大宋>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川口战斗

西夏兵成三路冲过来,前方的斥候冲过去了,大宋军队是提前埋伏的,雪一直下,西夏探马是直接过去,并没有下马看什么山坡。

一般情况下都是大概看一眼,如果斥候全都停下来慢慢探路,队伍的前进速度会快,也更不会有那么多被伏击的战争了。

斥候冲过去,是跟着之前跑掉的两骑,雪地上有马蹄的痕迹,除了两匹马的,再无其他。

西夏军还以为能够在三川口慢慢整军大埋伏,选择的地方自然是现在刘平、石元孙所带领队伍的埋伏之处,这地方好。

西夏的三万队伍里骑兵有五千,有两千需要留在后面,保持一定距离,好关键时刻突然杀出来。

另外三千则上埋伏地方的两边山坡,包括弓弩手,另外的步兵在口的平地上结阵,那里有条河,一条杏,不深,冬天踩着冰也行,或者是冰破了趟水也没问题。

结果就在三千骑兵牵着马上坡的时候,耳边突然响起了有节奏的鼓声,非常密集‘咚咚咚咚咚咚……’

在鼓声响起的同一刻,马蹄声也跟着响起,只不过不是很密集,速度慢。

可是西夏骑兵知道这是在干什么,这是骑兵开始启动马匹,让马先适应一下,而后寻找合适的距离冲锋的方式。

一听到动静,西夏骑兵立即上马,往回跑,可是大宋的骑兵已经遛上山包了,队伍根本没停,前锋径直而下。后面的骑兵一个接一个,保持着两个马位的间距。边往下冲边调整阵形。

“杀呀~~~~”刘平高喊一声,一面大旗立起来。随后鼓dian变换,‘嗡嗡嗡’‘嗖嗖嗖’的弓弦和箭矢的声音响起。

本是重步兵的拿着大刀和大锤子,在脱掉重甲的情况下,两腿飞快地倒腾着冲想敌人的弓弩兵。

如果说在有枪的时候上刺刀是白刃战,准备玩命的话,那么现在的步兵就是更玩命的架势,重甲都不要了,影响速度和灵活性。

若是双方列阵,自然得穿上。现在对方那兵还发呆…,.¤.≠o< s="an:2p 00">s_;呢,要阵形没阵形,要准备没准备。

弓手的弓背在身后,箭放在箭囊里扣着,弩手的弩也背着,等着把弩拿下来踹开上弦,时间根本不够用。

几万人的队伍,不是想结阵就能瞬间结完的,而几百米的距离。跑的话也就两分多钟。

西夏重dian被照顾的是三千骑兵,弓弩手配合着骑兵先打对方骑兵,不让敌人有太多机动能力。

西夏骑兵上马跑,冲刺距离不够。马速提不起来,在这个情况下把后背交给敌人是找死的行为。

可是若不把速度提起来,而是停下转身迎敌。骑兵在失去速度的状态中,会被敌人的骑兵给屠杀干净的。

西夏主阵眼看着三千骑兵完蛋。却想不出丝毫办法,后面的两千骑兵还没布置好呢。步兵若是往上冲去救骑兵,倒是省了大宋骑兵的事儿,不冲先乱。

一个个西夏将领吆喝着整队,想要把队伍分成一块块的,而不是缩成一团。

可惜来不及了,大宋的步兵先到,挺着长枪、抡着锤子和大刀便砍,西夏弓弩手往回跑呢,他们不适合直接面对敌人的步兵对砍,他们防身用的武器和人家主武器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至于说用弓和人家的主战武器拼,那是故事里的事情,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干过的。

在如此情况下,西夏的队伍被动收缩。

一收缩,伤亡徒增,步兵和步兵拼杀,大宋的弓弩手隔着一定距离铆劲往敌人缩起来的阵形里射。

两轮箭射完,骑兵到了,向着拥挤的西夏步兵队伍撞了进去,大宋骑兵前锋根本不挥武器,就是把身体伏在马上,抓进缰绳,努力地躲着有步兵扔过来的东西,双腿使劲,不停地催马。

这个时候不是冲杀,是冲,利用马撞人,后面的骑兵才负责对付被撞蒙的西夏步兵。

但并不是像徐宝那边电影上演的,骑兵挥舞着长枪、长槊、雁月刀比比画画的,而是一手抓马鞍,一手拿着刀,借助马的速度,稍微弯一dian身,尽量不用刀的正中看到敌人,最好是刀尖划一下。

哪怕是手上握着矛的骑兵也不是扎,斜斜指着前面,看到敌人用矛尖刮,实在不小心刀正好砍正了,或者是矛扎正了,便连忙松手,再拿一个武器。

不然的话,冲击的力度会把马上的人给带到马下,先不说敌人的步兵会不会冲上来砍,自己身后的友军的马可不会停。

时间过得很快,似乎又很慢,一刻,对于冲杀的在第一线的双方战士都觉得太慢了,累。

大宋的步兵已经挥舞了几百次武器,呼哧呼哧直喘。

‘咚咚咚’的鼓声再次响起,最前面的大宋军士同时停下脚步,骑兵来回穿阵也暂时不再马上吊过头回来。

新一批的弓弩手连忙射~击,压制敌人,以免敌人趁着这个机会反扑。

而另一拨大宋步兵开始向前冲。

西夏那边利用步兵的牺牲,终于把一部分弓弩手给集合起来,两千骑兵没动,于后面一里多外押阵。

这算是一个回合结束的第二个回合开始。

整个战场上现在已经尸积如山了,但大多数是西夏人的,大宋的倒下的人少。

不等着西夏做出新的反应,大宋在上破上架起了小投石车,有人把装了炸~药的铁球子放上,然后dian燃,咯吱声中,嗖的一下,铁球子飞出去,落到西夏人的弓弩兵的所在,接着轰,伴随着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川口战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