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光熹帝国>第七章 郭嘉(下)

郭嘉并不是一个喜欢阿谀权贵的人。

出身于寒门的他见过底层人们的生活困苦,对于高官贵族的尸位素餐相当痛恨,虽然还没有达到仇富的愤青性格,但是不满情绪还是有的。故此郭嘉的思想才会具有相当强的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墨家思想。

刘辩刘协的真实身份还有待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二人非富即贵。不过即使对此有所了解的郭嘉,在对他二人的态度上也没有什么变化,仍以平常人待之。

对于刘辩提出的请教救国之策,郭嘉只是微微一笑,淡淡的说道:“二位小哥年龄尚幼,怎么也关心起国事来了?”

刘协见郭嘉瞧不起自己年幼,面露不平之色。而刘辩却毫不在意,表情严肃的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子虽年幼,可国家有难,我等义不容辞。”

郭嘉愕然呆立。他本以为两个少年只是一时图好玩,才来与自己品论天下。谁知眼前的少年竟然有如此的胸怀,能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见这位少年必是不凡。

刘辩见郭嘉一副竖然起敬的表情心中暗笑。考虑是不是应该再说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尚情操。

郭嘉的表情已经没有任何对刘辩小觑的神色,拱手对刘辩说道:“陆公子志向远大,嘉万不及其一。嘉才疏学浅,关于救国之道不敢有何赐教,若陆公子有兴趣,你我探讨一番即可。”

刘辩欣喜点头,道:“敬听先生高见。”

郭嘉抿了一口茶水,侃侃而谈道:“此时的大汉天下,已经到了大乱的边缘!”

第一句话便语出惊人,刘协忍不住一声低低的惊呼。刘辩长期处理政事,又有对后世的历史知识,对于天下局势自然有所了解,只是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郭嘉又接着说道:“如今大汉的地方州牧郡守对朝廷的号令阳奉阴违,各自为政,俨然已经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之势。只是现在惧于朝廷的威严,忍而不发。然朝廷若放任不管,久之必生祸乱。”

郭嘉进京参加科举,自然是想入朝为官,分析天下局势,也必然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问题。他的一番分析下,刘辩不住的点头。朝廷现如今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便是这些势力渐渐坐的的地方军阀。

刘协在一旁听到了后焦急的问道:“先生可有法解我炎汉之危难?”

郭嘉答道:“朝廷如今举步维艰,一旦有任何行差踏错便会被宵小之辈有机可乘。以嘉之愚见,朝廷若想解决地方诸侯割据之事,就必须趁现在各诸侯羽翼未丰马上动手,先下诏收回州牧太守的自治权,再对冥顽不灵,负隅顽抗者以大军征之,此天下可平也!”

刘辩摇头道:“当今光熹天子继位初便下诏改革军制,分地方之兵权。可诸侯阳奉阴违,推脱搪塞,终至未成。如今再下诏又有何意义?”

郭嘉解释说:“此一时彼一时。光熹天子继位初,朝廷刚刚经历了十常侍之乱,元气未复,后又遇西凉反叛,自然无力约束地方,致使天子诏令成为了一纸空文。而如今西凉已平,边境无患,朝廷的实力蒸蒸日上,正是收权的大好时机。再次下诏是为了让朝廷占据义理的地位,两番下诏地方若是再推三阻四,便是失义于天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朝廷便可以此挟大义之势而击之,天下可定。”

刘辩拍手大笑,说:“先生之言,令小子茅塞顿开。再敢问先生,诸侯之中何人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郭嘉一怔。各路诸侯中应为汝南袁术与渤海袁绍最有实力,对朝廷的威胁也最大。只是袁氏在朝堂上的实力也很大,其叔父袁隗身为太傅,手握权柄,洛阳中的党羽甚多。若是自己贸然的得罪他们,在洛阳的处境岂不会很是艰难?

郭嘉只是犹豫了一下,这个念头一闪而逝。他一向立志救国,怎会恐惧危险?想到自己刚才有些患得患失,郭嘉不由得自嘲的失笑一下。

郭嘉认真的回答刘辩道:“天下诸侯,唯有袁绍袁术两人需朝廷多加留意。”

闻听郭嘉所言,刘辩认可的点了点头。而刘协长期居于宫中,不像刘辩处理政事,知道朝堂上的风云变幻。而且本身对袁隗的印象也不恶,对于郭嘉的话将信将疑的问道:“袁氏一族四世三公,深受皇恩,能会背叛朝廷?”

郭嘉哈哈大笑,道:“益州刘君郎不也是汉室宗亲,先帝倚重。可不照样割地自守,不服朝廷?”

刘协面红耳赤,默不作声。自己家的那几个亲戚确实太不像话了。

刘辩则笑问道:“先生何以说袁氏兄弟乃朝廷大患?”

言辞间已是在考校郭嘉的见识。郭嘉也不在意,挥洒自如的讲道:“天下诸侯中,益州刘焉只知割地自守,毫无进取之心,听闻如今更是背痈发作,病入膏肓,已不足为惧;荆州刘表乃空谈之士,守土尚足,进去不足,更不以为惧;幽州刘虞忠心朝廷,只是与幽州将军公孙瓒不和,若二人起了争执,恐怕被人有机而乘。至于徐州陶谦、兖州刘岱等皆是碌碌无为之辈,朝廷轻而取之。”

郭嘉讲到这,顿了顿,加重口气说道:“唯袁绍袁术二人野心极大。袁术盘踞汝南、南阳之间,多次抗拒朝廷的诏令,又唆使他人公然杀害朝廷官吏,实乃朝廷一大祸害。而袁绍在渤海郡不停的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并早与冀州牧韩馥貌合神离,势同水火。嘉料


状态提示:第七章 郭嘉(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