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两银子再加上两个庄子两个铺子,只要十一阿哥胤禌不要去想那些大权在握的事情,只要他稍微经营一下,只是当“闲王”能活得非常滋润,连国库的银子也不用去借。
虽然养了十一阿哥胤禌一场,可在诺敏的心里她和胤禌之间始终都有隔阂在,像是当“冤大头”一样给他银子庄子铺子,除了全母子情外,也是因为如今自己的亲生儿子胤祦坐镇户部,到了康熙末年这追讨国库银子的事情必然会发生,谁也阻止不了。
而到时候首当其中的不是太子胤礽也不是大阿哥胤禔,而是胤祦的两个兄弟,九阿哥胤祓和十一阿哥胤禌,胤祓那里别说他现在有钱不会去借国库银子,就是没钱真去借了到时候他没法还钱自己和胤祦也会自掏腰包给他还上。
但胤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只是诺敏的养子,无论是胤祦还是诺敏都未必会给他还钱,还了自己心里不舒服,不还胤禌心情不舒服。而且以上辈子胤裪的经历来看,像胤禌这种未来没有了希望的皇子,来钱的路子很少,也没多少人巴结孝敬,多数都是坐吃山空,借了国库的银子根本不可能还上。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胤裪到了雍正的时候会那么积极的钻营,还主动去沾染了争夺龙椅之事,可以说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之前被雍正追讨国债给穷怕了,当时他都被逼着变卖嫡福晋嫁妆,这年头只有权王权臣才能坐在家里银子都能自动送上门来。
与其以后为难,让彼此之间起了隔阂,诺敏干脆在现在就掐断根源。
现在南边东西贸易越发的红火,就连宗室王爷和皇子的目光也逐渐从茶盐丝绸里转移到了海贸上面,可惜这些人关注的时间太晚而且也不怎么懂行,不是被忽悠就是被直接踢了出去。
虽然中原这边的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瓷器等等东西,搁在西方都是被人追捧的最红火的商品,可纵观整个中原历史,没有哪一个王朝真正的从国家层面上和西方贸易。
但数据是不会说假话的,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五十一年间,英人每年对华出口商品值仅5千镑,而出口白银则高达5万镑。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大清输出货值的九成。
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十八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大清贸易。据史书上的明确记载其中的65艘船共载709万两白银,算起来每船平均携带白银10万两。若以10万两作为178艘英船每船携银的平均数,在这五十多年里,英船共运1944万两白银到大清。而在其后的近十年里,英国运往大清的白银更是成倍的往上翻,最高一度达到一年运了245万两白银,当然那是乾隆五十七年的事情。
但是当时和大清贸易的可不止英国,还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等等包含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而且交易的对象也不只是白银,还有黄金、香料、珠宝等等很多值钱珍贵的东西,足可以想象当时和西方的贸易有多么的赚钱。
那这些白银都进了国库吗?
作为这辈子成功插手进洋十三行的幕后之人,诺敏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没有!
甚至于连百分之一都没有,而且其中还算了税收的。
那这些银子都去哪里了?
绝大多数都被洋十三行的人给吞了!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怎么对,因为虽然吞银子的表面上是这些人,但得到银子的却不止这些人,因为洋十三行的人要维持这么大的盘子也要分出去利益,不但要打点好当地官员,还要往京城权贵送银子,另外了底下的人尤其是打手管事之类的也不能亏待,花出去的银子也是如流水一般。
可这么大一笔银子哪怕就是自己留下一成,几年后也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这么大的利润,让底下的商户官员做出欺瞒皇上的事情,完全是可以预料的。
儒家一直在喊“不可与民争利”。
可只要稍微去看看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从古至今背后都一直有商户的资助,连孔子珍贵圣人都收了子贡这个商人为徒,还称之为瑚琏之器,号孔门十哲。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自然文人要对当权者说要重农抑商,可实际上去翻史书考据的话,这些喊的最凶的人其身不是大地主就是背后有由商人转变为大地主的人做金主。
在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之前,诺敏是不打算戳破这事的,毕竟即便是到了晚年皇上心软导致朝政混乱国库也没多少银子,但军队却一直把控在皇上手里的。
君不见上辈子雍正皇帝当了抄家皇帝,虽然舆论各种的批判,可真起兵造反的一个也没有,到时候大权在握那些人就是砧板上的鱼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所以诺敏不敢现在就把这事说出来,毕竟真要是未来不是自己的儿子登上帝位,至少她还有另外一条路走——跑去国外称王称霸,而不像上辈子那样只能束手就擒。
诺敏现在不敢说富可敌国,毕竟赚回来的银子也是要上下打点,还要预留一部分作为储备金,就算是纯利润诺敏也是要和万琉哈氏一族分。但五万两银子和两个庄子两个铺子,对于现在的她而言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给十一阿哥胤禌就算花钱买平安,好歹这比上香给佛祖强些,还能听个响。
哪怕就是后面胤禌背叛了诺敏母子,可只要有这事在,胤禌肯定会被背上恶名。不得不说其实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