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竞争上岗
回京城的火车上,毕文谦依然拣了靠窗的位置。张静林坐在对面,艾静、李灵玉坐旁边,苏虹、田振和她们相对,万鹏隔着过道,和演出团其他人坐一起,正一个人默默看着一些材料。
铁轨隆隆,毕文谦悠然望着外面,身前的桌子上是铺开的作业纸,以及一支铅笔,右手轻轻按在上面,中指无意识地敲着。
而其他人,面前也都有这样的纸笔,有的正低头写着什么,有的夹着笔头却细眉紧蹙。
“演出是我的意思,但到陕甘宁边区,是王京云的选择。同吃同住,也是他的意思。我本来没打算第一次就让你们如此彻底,但既然已经这样了,我倒也喜闻乐见。”
嘴里一句一句说着,毕文谦却没有去看身边自己手下的歌手们,仿佛天边的云朵更值得关注。
“我听说,苏姐姐要入党了?”
“还只是预备党员。”苏虹轻轻点头,浅浅地笑,“老师是致公党员,也许她可以介绍我进去,但我思考过一阵……还是觉得,这样能更贴近人民一些。”
“好像,最近会出台个人所得税的法规,你在公司出的磁带,也有几十万分成,即使扣了税,也有让人不敢想象的收入,而如果入了党,说不定会出台规定让你把大多数收入作为党费上缴了?”
“有这事儿吗?”苏虹愣了一下,“那就交呗,给我几十万,我也不知道怎么花。要不……我捐给边区的人吧?”
如果说苏虹前面的话基本都在毕文谦的意料之内,那么最后一就真的让他惊讶而不由回头看着她的脸。
“你确定?”问是问了,毕文谦却没从苏虹的表情中瞧出丁点儿波动,“……好吧,你有这样的想法,是好事儿。不过,我不建议你那么做。”
苏虹不懂:“为什么?”
“因为那里穷的原因是缺水,而不是缺钱。具体地说,相比南方的鱼米之乡,黄土高原的一切发展,都会因为缺水都受到制约,太多的物资需要从外界调进来,或者,买进来。给他们捐款,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如果想解决水的问题,需要的是国家级的水利工程,比如,南水北调什么的——根本不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国力能够办到的。”
“那……我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苏虹不禁咬了咬牙。
几个女孩子先后都停下了笔,聆听着毕文谦和苏虹的对话,特别是旁边的艾静,正眨巴着水灵灵的眼睛,望了过来。
“所以中央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毕文谦忽的叹了一口气,“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优先发展,在生产力足够解决问题时,回馈其他地区,这是靠谱的办法。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是否还能记得仍处于贫困的同胞,心是否还和他们在一起,而不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毕文谦望着苏虹的眼睛,“我并不觉得,多数人拥有和苏姐姐你一样的思想境界。那才是将来消灭贫困的阻力……好吧,之一。”
毕文谦没有指望苏虹,以及身边的这些歌手能听明白他的话,毕竟,她们都是土生土长于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见过10年代的风貌。
好的,不好的。都没见过。
毕文谦的声音不大,也不小,万鹏翻过一页材料,偏头瞧了瞧他。
“……你们继续写感想吧!写好之后,到了京城,记得交给陆衍留档,我会看,黎华也会看。”说着,毕文谦伸出手,摸摸艾静的脑袋,“好好写,就你根本没动笔。”
“我……我还没想好写什么呢!”艾静的声音里像是有丝委屈,却没有躲毕文谦的爪子,“对了,你不也一直没写吗!”
毕文谦一愣,哭笑不得:“我要写的,本来就不是感想。”
“那,是什么?”艾静不依不饶。
“写歌啊!我那天在延州不是说了吗?我要采风,要给这片土地写点儿歌。现在风采完了,自然要写歌了。”
是啊……写歌。毕文谦不由回想起和孙云一起坐火车去前线的时候。
也不知那位年轻的战斗英雄现在是什么情况。相比在猫耳洞里的生活,缺水的陕甘宁边区,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火车一直辗转到了京城,毕文谦也没有写出一首歌来。倒不是他不知道该。而是这一路上,都在思考别的事情。
比如,王京云希望的,有所作为。
出了火车站,演出团就地解散。李灵玉要回家和丈夫团聚,田振想回家见见妈妈,苏虹也有自己的事情。毕文谦拍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这次下基层演出,大抵可以说完成了预期目标。大家也不必过于兴奋,因为在公司里,将来这会是常态,每年都肯定会有。我说了,我会写一些歌,今天20号,明天就是星期天,不出意外的话,下个星期一,你们记得到公司来一趟,都试试看,谁更适合唱新歌。这一次,我决定,来一回竞争上岗,谁唱得更好,谁录磁带。”
张静林忽然举了举手:“那怎么才算唱得好?”
毕文谦看着她,忽然笑了:“以后也许有其他的标准,但这次,我说了算。好了,大家各自回家吧!要回四合院的,也自己去坐公交车,静静,帮我把行李带回去。苏姐姐,李姐姐,还有田振,记得星期一来公司哟!嗯,万鹏,咱们一起走走。”
“走?”万鹏看着各自分头离去的女孩子们,提了提手里的公文包,“……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