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漫步歌神路>第二百七十七章 窦惟的编曲

第二百七十七章窦惟的编曲

毕文谦安心把刘三剑寄过来的小样反复听了。无论是出于上辈子记忆中那画风“不对”的好感,还是实事求是的对比,他都觉得《黄土高坡》应该由张静林来录;可《我热恋的故乡》,就有些让他纠结了。

倒不是不能作出选择,以矮矬子里拔高个儿的原则,田振毫无疑问是可以脱颖而出的。但问题是,窦惟的编曲——很显然,好几个歌手分别录小样,而且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长时间扎在一起录,窦惟也不像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定弦了。

这导致了刘三剑拍板决定了分轨录音——当毕文谦在产生疑问之后打电话回去确认了真的是她自作主张之后,他倒没有多说什么,只带着一点儿哭笑不得的感觉鼓励了几句。

这样的分轨录音,以毕文谦的标准来说,自然会有问题了。

窦惟显然很珍惜自己给他的机会,并且把自己当初的建议放在了心里。他的编曲运用了摇滚乐队的常规配置,再结合了陕北传统的清锣鼓和唢呐,从前奏开始,其氛围就和毕文谦之前“拿”出的“历史”上的编曲版本不同。不仅摇滚的味道更浓了,秦川那粗犷而干涩的感觉也更分明了一些。

然而,无论是实际的演奏水平,还是录音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甚至,因为分轨录音的关系,歌手们的演唱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和窦惟编曲里的思路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她们演唱的,是各自理解的《我热恋的故乡》。

这种演唱和编曲的理解存在差异的作品,也许会在第一次听的时候抓人耳朵,但反复去听的话,即使是外行人,也会渐渐察觉出问题——即使始终说不清楚问题在哪里,却会感觉有哪里不对。

斟酌了很长时间,毕文谦还是决定告诉刘三剑,先推出张静林的《黄土高坡》,然后安排窦惟到东京来一趟。

等待的时间里,毕文谦稍微关注起黎华的进度来,毕竟说好了一起回国。

按照黎华的计划,《风华正茂》每一集大约都会离正式放送前半个多月剪好,她会根据宁之以及nhk电视台调查收集的观众反馈来决定是否微调一些细节,甚至补拍一点儿镜头。

计划是如此计划,但真正调整的地方很少。黎华习惯于在正式拍摄之前,和演员们详细明确人物设定,而由于预算太寒碜,请不起大牌儿,并且《风华正茂》里戏份不少的角色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演员的演技实在难以保证,包括她自己。所以,黎华在设定角色的时候,往往都是以演员自身的个性为模板,换句话说,她一开始挑选演员的时候,第一优先的既不是颜值,也不是演技,而是个人气质。

一群演绎着自己的年轻人凑在一起,商量着诸如“如果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会如何做”之类的构思,在琐碎的小剧情积累到足够多之后,黎华再从中选择符合全剧剧情走向并且能够引人兴趣的情节进行推演和融合。

毕文谦没有参与过电视剧的拍摄,但他总觉得黎华这种拍法简直奇葩。

“这样拍出来的电视剧,竟然能在rb掀起收视风暴……我简直搞不懂。”

黎华只是笑:“怎么拍,其实是我没办法里琢磨出的办法,我也只是为了表达我想表达的精神和一点儿思想在其中。rb人不可能喜欢我说教,所以我只能从角色的行为所导致的合理的结果中让rb观众体会到这一切。”

“于是,你就成功了?”

“这么说吧——如果你称赞一个rb平民像德川家康,那他表面上会高兴;如果你称赞一个rb平民像丰臣秀吉,那他心里会高兴。可如果你是面对的是政·治世家、财阀或者华族后裔,效果却会不同。”

毕文谦沉默了一阵:“……但rb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

黎华笑而不语。

“你肯定是做过社会调查了吧?”

“是你先反复强调rb是一个等级森严,封建残余千丝万缕的国家的。”

毕文谦简直无言以对。

于是,毕文谦干脆继续琢磨窦惟的编曲去了。同样是上辈子记忆里没有的事物,至少,音乐不至于像电视剧那样让他不明觉厉。

当窦惟来到东京,被张晓霞接进公司时,毕文谦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下午的卡拉ok房里没有人,毕文谦一手提着录音机,一手拿着装磁带的小箱子,坐在沙发上,看着沙发另一头显得有些拘束的窦惟。

“那些录出来的小样,你听过了吗?”

“听过。”

“有什么想法?”

毕文谦的问题很模糊,窦惟思考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我和她们的沟通也许有些不足。”

毕文谦直视着窦惟:“放开说实话。我让刘三剑送你来东京,单是这机票钱,也足够说明你的作品不是一无是处了。”

窦惟愣愣地看着毕文谦,抿了一下嘴唇。

“我感觉,艾静她们并太懂摇滚。”

“艾静?她的问题特别大吗?”

“不是。”窦惟连连摇头,“有段时间,我吃住都在公司,艾静知道我会弹吉他,时不时地找我学。一来二去,她唱这首歌的想法,我也更了解一些。”

窦惟教艾静弹吉他……很好很强大。

毕文谦忍着笑,也更多了一点儿好奇:“具体说说她们的问题所在吧!也说说你是怎么编曲的。”

也许,毕文谦用的是鼓励的口吻,但窦惟却似乎不愿意过多地说歌手们的问题。

“……我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七章 窦惟的编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