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工藤镜香正穿着黑礼服,卖力地唱着。
“星空渐渐融于晨光,你的光辉依旧分明。不知道为何道再见,梦见的是一人的身影。那一刻,你的眼中,映照的是什么?二人那一刻的羁绊,谁也无法抹灭……”
忽然,毕文谦出声道:“陆衍,你有没有觉得,你兢兢业业辛苦工作着,拿着一个月一百块的工资,再加个房子,也比不上公司里的歌手们,更比不上我和黎华?”
“我当然知道啊!她们的工资,平常都是我在发啊!”陆衍理所当然地答道,“我又不是歌手,但也不必交个人所得税。账面上的收入差得远,但我们都在一起同吃同住,钱除了够用的那些,再多,有什么意义?真要说,倒是经理你,你连零花钱都没有,老被夏林骂成铁公鸡呢!”
“……现在已经升级了,成笨蛋铁公鸡了……”毕文谦自己也忍不住补了一句。
“哈哈,所以说了!我是你的秘书,你账面上以千万计的钱,都用在哪里,怎么用的,我都清楚,你又天天宅在公司里,平时你怎么过的,我也清楚。我们有什么区别?黎姐姐说得对,钱太多,对于个人来说,就只是数字了……”
喂喂,这话好像是我告诉黎华的吧?
不过,毕文谦没有打断陆衍的话,只静静听着她的声音,压过了电视机里工藤镜香的歌声。
“……既然只是数字,又有什么比得上,比不上的呢?”陆衍的口吻颇有些笃定,“几千万的资金,真要是我的,我也不知道怎么用。”
陆衍话语背后的情绪,让毕文谦既觉得陌生,又觉得可爱。
这,就是8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吗?
从新中国建国以来,一年年经历过来,像陆衍这样的60后,生来就在整个国家的大集体里。而在80年代中后期,她从小耳濡目染的观念,根深蒂固着。
或者说,正是她从校园里出来,就进了文华公司,所见所闻的人,是自己,是黎华,是万鹏,是王京云,是刘三剑……自小以来的观念,不但没有动摇过,反而更加地理所当然了。
然而,这只是陆衍。文华公司,也仅此一家。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量变到质变的时代。
上辈子为了写论文,毕文谦从流行音乐整个行业的角度,思考过,研究过。他知道,和10年代的许多中国60后的三观,是什么样子;穿越之后,也渐渐知道了,80年代的许多中国60后的三观,又是什么样子。
这其中的变化,巨大,而深刻着时代的剧变。
如果把目光放得细一些,这些剧变,就不见得都是正确的,不见得都是应该的了。
毕文谦不知道,也不愿意去设想,如果没有自己的穿越,陆衍渐渐活到10年代时,会和此时的她,在精神上有多大的差别。
但至少,他更喜欢此刻的陆衍,而不是上辈子见过的许多60后。
“陆衍,你会对此刻的生活满足,是因为有我和黎华的生活,近在咫尺地参照。但整个中国,很大,大多数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知道我们,那些和他们近在咫尺的人,不见得像我和黎华这么想,这么做,这么活。但文华公司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了。哪怕我没有具体过问过,也能从蛛丝马迹里感觉到不少。如果,有一天,文华公司会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之一,那我们现在,就应该为一些事情,未雨绸缪。所以,我要和黎华谈谈。”
当电视机里的工藤镜香唱完退场时,毕文谦又忽然想起了什么,轻轻偏头补了一句。
“对了,陆衍,你的房子,先随便拣着住就是了!将来,十有八九会让你搬出去的。三里屯的地,我有别的计划,虽然……也许会很遥远,现在还没必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