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辛亥之钢铁基地>第一百四十四章 恐慌与阴谋

三年的时间,使得民主和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发展最早的广东地区,受教育程度最高,民族资本实力较强,对于参政的意愿很强。而加入到振国党的所有先进阶层都倾向于共和,这也是吕梁作出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比振国党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人心,吕梁并不担心自己的权利会受到制约,并不是吕梁贪恋权利,而是自己的使命要求自己使权利集中。

1904年6月1日,宪法制定委员会将宪法草稿交给吕梁审阅,由十名基因人学者和五名普通人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的宪法草案,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吕梁的意志,很快就得到通过。另外,刑法、民法等法律也很快出台,建国前的筹备进入最后阶段。

新中国被命名为华夏共和国,简称华国,这是为了让人们不再以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国旗为两把刺刀交叉、之上是一个华字,底色为血红色。国歌为振国军进行曲。

华国定都武汉,按照计划将在1904年7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吕梁力排众议,不举行广场庆祝、检阅军队,在吕梁的脑海里,阅兵没有任何意义,国力的展示最需要的就是战争,而不是华而不实的阅兵。

“这样一来,开国大典是不是显得太简单了?”这是蔡元培等人提出的异议,查漏补缺是吕梁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吕梁多次对他们强调的事情,这些普通人组成的高层也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建议。

“呵呵,说是开国大典,咱们这个国家,从历史以来就非常重视这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且有数不清的礼仪、仪式,没有意义嘛!大国意识靠的是一次次的战争、大国地位也是靠战争,咱们不是战争狂人。但这是历史的必然。那些展示,就像是给虚弱的身体披上华丽的外衣,除了给自己壮胆,没有任何作用。壮胆。只有内在虚弱的人才需要,我,振国党,所做的一切正是改变这种虚弱的内在,你们说。那些仪式又有什么作用?”

吕梁的决定得到了贯彻,开国大典分为制定宪法、组建议会、组建******和对外讲话。需要高层抛头露面的只有对外讲话一个环节,政府不组织集会,民间的集会庆祝活动将不受限制。而对外公告和讲话也会通过报纸、电台、张贴宣传单、宣传车等形式展开,没有领导人站在高高的地方接受民众瞻仰这一环节,吕梁不高高在上,也不需要民众瞻仰!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降低对个人崇拜的热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军队,不论是刚刚懂事的少年还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对于吕梁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必须警惕的高度。尽管官方没有通过任何手段推动这一进程,反而还不断的采取措施,但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成效。

高度集权带来个人崇拜,个人崇拜促进统治者权利的稳固,目前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一个缺乏理智的社会是危险的,吕梁不是基因人,无法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甚至可以说他经常意气用事。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他不是神,不是伟大的人,甚至不是一个聪明人,只是站在了钢铁基地这个高大坚实的肩膀之上而已。

但是。正如进行社会改革时面临困难一样,吕梁也无法控制一个人的情绪、想法,当建国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离预定的建国时间还有二十多天,南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行、集会、庆祝活动已经全方位铺开,在城市。在工厂,在学校,在乡镇,每一个人都会站在公告前面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然后和身边激动的同伴紧紧相拥。各大城市上万人的集会每天都有,这让维持治安的治安团和警察们劳累不堪——建国带来的喜悦不久便被劳累取代。

在农村,年轻人跑到乡镇里参加游行集会,年长者在自家最显眼处供奉吕梁的长生牌位,并将丰收的粮食、肉食摆在前面,祝愿大总理长命百岁。

制作烟花爆竹的企业在这段时间加班加点,产品不断脱销,尤其是那些赚了钱的工厂主、资本家,在这时出手阔绰,纷纷比拼财力,燃放的烟花彻夜不停。而且他们也是大多数游行集会的组织者和财政支持者,这客观上扩大了集会的规模。

外部的震动同样不小,列强甚至将关注日俄战争的目光分给了这边一点,各国报纸纷纷报道华国即将成立的消息,连带着介绍了这个新兴国家崛起的过程,历数华国经历的几次战争,重点报道了华国崛起使列强失去了在远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利益——尽管这个新兴国家承诺与各国展开平等的贸易和交往,但平等对于列强们来说就是最不能承受的,他们一向的风格就是掠夺。

除了利益攸关的人,西方民间对于这个新兴国家不感兴趣,但长江以北不同。华国的成立似乎预示着满清朝廷的覆灭,从北方各省日益活跃,甚至有些明目张胆的革命活动就可以看出,满清气数已尽,对于革命党在北方的活动地方上并不敢强力压制,生怕遭受秋后算账。而且朝廷对南方的封锁命令形同虚设,每天都有无数的民众从渡口乘坐小火轮、小帆船前往南方,大部分是移民,小部分是贩卖南方商品的生意人。从上海一直到湖北,长江上到处都是这种船只,自从振国军长江分舰队成立之后,朝廷干脆解除了对沿江地区的封锁。

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利益集团被朝廷养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四章 恐慌与阴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