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辛亥之钢铁基地>第一百六十三章 争夺鹿儿岛

从登陆开始舰队的炮击停止,武田终于可以带着连队进入枕崎城区,军人的职责让武田没有首先寻找家人,而是约束士兵们在废墟中向港口区靠近。从港口附近逃难的难民告诉武田,海面上有数不清的大船,港口已经有敌人出现!

要求平民向枕崎外逃跑,武田带领连队继续前进,并及时抵达港口。与此同时,蔡松坡带领的三营也抵达港口,武田等人军人的打扮和手中的武器让蔡松坡立刻下令开火,地面战斗爆发。

武田等人手里只有可怜的后装单发步枪,这是正规军换装后送给预备役训练使用的武器,没有机枪等速射火力,没有火炮,甚至手里没有几发子弹——弹药都是上面下发训练使用的,本就没有多少。而且这个连队只有十几人是退役老兵!

但萨摩人的勇武凶悍让他们在死亡面前不后退半步,速射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等火力全开,自诩振国军顶尖步兵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是骄傲的,他们的第一场实战意外的爆发,并在短时间内结束。

武田在内的一百多名日本士兵全部死亡,蔡松坡命令三营清理港口,并向登陆舰队发电,迎接陆战一师的登陆。

三营一人死亡,两人受伤,在先进武器装备和三倍以上兵力的情况下,仍旧出现伤亡,这让蔡松坡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凶残。他们在被三面包围和火力覆盖下仍嘶喊着攻击,这给陆战队新兵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十几分钟后,一营和二营都传来完成任务的消息,枕崎城区一片废墟,没有发现抵抗,在炮击中幸存的平民七百多人被集中看管。事先上级多次强调登陆后不得对日本平民手软,发现抵抗或者手持武器者一律击毙,从一营清理枕崎城区的情况看,总参的警告不是没有道理的,一营共遇到十三起平民袭击事件。但都被严阵以待的士兵们击毙。

26日下午四点五十分,陆战一师通过枕崎港完成登陆,并向总参发出登陆成功的电报。之后一师师长吕保命令一团直接攻击鹿儿岛,二团在炮兵团的协助下沿海岸线攻击日军炮台。为登陆舰队大规模登陆扫清障碍。

鹿儿岛以南有四个炮台,120毫米岸炮四门,75毫米岸炮十五门,都是露天炮台,护航舰队如果强行突击的话也可以将其消灭。但战舰肯定会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现阶段任何一艘军舰的损失都会影响战争的走向。因此总参决定由陆战一师沿途攻占炮台,并攻占鹿儿岛,然后登陆舰队在那里登陆。

炮台有日军一个中队的士兵守卫,另外鹿儿岛附近也有一个中队的正规士兵加上七个小队的预备役士兵,日俄战争让日本陆军完成了预备役的动员,这也是对日本来说最好的消息。

在华国登陆枕崎后,消息立刻传到了日本上层,由于大部分将领都在东北作战,因此日本首相要求回国述职的奥保巩大将担任国土守备军司令。全权负责本土战事。奥保巩大将命令九州岛现役部队集合并向鹿儿岛方向进军,力争将华国陆军限制在鹿儿岛附近,并最终将其赶下海。

奥保巩手里的力量捉襟见肘,现役士兵大部分都在东北,本土只有三个常备师团,其中两个(第一师团和第十六师团)要放在本州岛这个核心地区,无法调动。另外一个常备师团第十四师团就驻扎在九州岛,第十四师团是今年才在福冈地区组建,以增强日俄前线兵力。朝鲜的第十九师团和第二十师团、台湾的守备部队因为海军覆没都无法调动。另外九州原本就是本土支援东北的最前线,有预备役士兵七万多人。但武器和火炮极其缺乏。

奥保巩将预备役士兵编制为八个临时独立旅团,与第十四师团一起编制为九州守备军。预备役士兵的集结需要时间,但第十四师团早已准备充分,在26日下午三点四十分接到命令后就从驻地佐贺向鹿儿岛进军。

第十四师团的行军速度不快。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铁路连接,也没有成熟的公路交通系统,因此,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宇都宫中将命令骑兵第十八联队率先赶往鹿儿岛进行侦查和袭击。其余部队只能通过步行的方式通过近两百公里的路程,预计抵达鹿儿岛时将在三天以后。

比起来陆战一团的进军速度快得多,四十公里的路程一团只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这要得益于随运输船而来的卡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海军陆战队是振****中最早实现摩步化的部队,由于上面的重视,陆战队在陆军羡慕的眼光中成为摩托化步兵,要不是附近交通状况无法和国内相比,进军速度还能更快。

陆战队风驰电掣,日军根本想不到刚接到命令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到了敌人,他们刚组织起部队,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呢!在错愕中,没等炮兵团架设火炮,陆战二团发起突然进攻,日军第一个炮台有七十余人守卫,进入阵地后就看到一排炮弹飞过来——那是二团的迫击炮,然后蒋方震命令二团一连发动正面进攻,二连左翼进攻。以多打少、火力占优,也不用讲究主攻佯攻,战术就是泰山压顶!

从振国军组建以来,他们的战术就没多大改变,火炮和机枪压制,步兵冲锋,冲锋枪和手枪、手榴弹近战横扫,陆战队同样如此。蒋方震在后方看到两个连的陆战队士兵迅速冲进日军阵地,十分钟后发来歼灭敌人的信号,二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第一个炮台,十几名日本炮兵还在艰难的移动火炮,希望给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三章 争夺鹿儿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