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狙击手>第159章 可怜的数据

两名蛇国人算是不死也要脱成皮,落入岳山手上,哪有那么轻松。 要栽赃你为商业间谍,实在太容易了,因为举行发布会的地方,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料,事实上两名蛇国人此前就将柔湖发动机公司拿出来公示的一些材料捡进了自己随身的公文包。

这事儿,顿时让蛇国人说不清了。因为柔湖发动机公司的人说,我们拿出这些资料,本身的目的是向各位说明我们做过的工作,这些资料,在这儿看可以,但绝对不允许私自拿走!你们不声不响地装进自己的包里,不是商业间谍又是什么?

……

柔湖工业集团,是一个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的集团,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演变,特别是1910年7月从股市上圈的钱陆续回到沪海之后,柔湖工业集团此前设计的很多项目,都得以顺利开工。而整个工业集团或者说叫“柔湖机械工业城”的地方,基本上构成了“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这样一条发展思路。

别人的发展,要担心这样那样,譬如担心资金够不够,担心产品有没有市场,担心经营有没有风险。但整个皖省的发展,什么也不用担心。因为皖省什么也不缺!

当然,人才肯定是缺的。不过以岳山后世的人才理念来做人才工作,相对于其他地方发展工商来说,皖省的人才状况是非常好的。

前文有述,到1909年底,安庆工业园区有工厂37家,有各类产业工人约23700人,这个数字,几乎为原时空1919年整个东国产业工人的1。不过,这个数字在1910年特别是从1910年下半年的“井喷式”发展后,皖省的产业工人以及产业规模,已经无限接近了沪海。假如不考虑江南造船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又或者把[环球贸易]这样的企业算成是皖省的,那么,皖省仅仅经过三年的发展,其整体工业实力已经超过了沪海。

首先,皖省的企业虽然以安庆、柔湖为主,但在1909年下半年始,岳山就开始规划了庐江、霍邱、淮南、淮北、铜陵等五大工业基地。其中庐江、霍邱为冶金钢铁基地,淮南、淮北为能源与电力工业基地,铜陵为有色及贵重金属基地。而柔湖为机械工业基地,安庆为综合及轻纺工业基地。皖省最大的钢铁基地马鞍山,岳山还是不敢开发,但先找庐江与霍邱的铁矿练练手,亦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岳山在1909年时虽然没有掌权,但已经显示了强大的商业能力,再加上岳山本身颇有地位,所以岳山在轻纺、食品甚至机械等几乎全部的工业里,除最初的企业外,大多采取“合资”的方式进行扩张。合资方式,特别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此项,岳山当然不专业,但岳山的理念却相当超前,只要与这个时代的管理人才相结合,就一定能够爆发出强大的管理实力。只要“合资”不出管理方面的问题,那么技术与市场就更不是问题,也因为如此,岳山只有1元钱的投入,结果就能拉来4元或5元钱的投入。譬如沪海那个[太平洋银行]为何那么多人投资,一是看在岳山是皖省新贵的身份上,更重要的是看在岳山的赚钱能力上。

再次,岳山对于未来经济的走向,岳山手上把握的技术等,都是别人望尘莫及的。譬如有一个机械工程师想办一个机械企业,他最大的优势在于对现存机械技术或行业的熟悉,但岳山却对未来的机械技术及行业趋势非常熟悉,前者,是靠经验,后来等于是甩开大步走就行。在这种情况下,岳山所办企业,不但办一个成一个,而且其产品还特别畅销,产品畅销的结果就是利润丰厚,这是非常良好的示范效应。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再加上几乎无限的财货,让皖省的工商业像上了发条一样,疯狂似地运转起来。截止1911年底,初步统计皖省的各项工业数据为:

全省拥有规模(1000元)以上规模企业587家,其中大型企业(10万元)以上45家;全省年产煤炭120万吨,水泥37万吨,生铁7.46万吨,钢1.29万吨,工业碱1.81万吨,布匹275万尺,各类机械9150台套,自行车1200辆,火柴、肥皂、糖果、稻米、面粉、食用油等产品供不应求,其中火柴、肥皂畅销长江流域各省,皖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4110万元,约占全国的6.67;全年累计实行财税3417万元,与全国gdp与财税之比例看,全国为4.33,而皖省正好是5.33,也即gdp的税率正好高1,皖省仅这一项就增收了641万元的税收。显然,这个贡献是由皖省新增工商企业来完成的。

说到税收,有资料表明东国在清末时1908年岁入约4.17亿元(3亿两白银有 0万两一说,但那是1887年的数字,到了1908,清末的财政略有好转,不过开支更大了;以后涉及到财货数据全部用元,1元=0.5美元,这个比例基本没变),这笔钱分解开来,其中关税就至少占4584万元(3300万两),农业税5556万元(4000万两),厘金2778万元,余下的大头为商业税,又有资料说商业税就达33340万元,只是这个数字,不太可靠。

而当时整个国家的生产总值(gdp)大约是96.17亿元。按3亿人口计算,当时人均不过30元的gdp,这个数字,也确实是低的。

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商业税主要来自于沪海、羊城等地,安庆、柔湖肯定非常有限。

岳山最为看重的产业工人队伍,截止1911年岁末,也达到了129300余人,其中带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工人达5万人


状态提示:第159章 可怜的数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