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么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1893年秋,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交响曲》,10月28日在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11月6日,柴可夫斯基猝然逝世,当时官方报道死于霍乱,长期以来这已成为定论。直到1980年,从苏联移居美国的学者奥尔洛娃向传统结论发出挑战,论证柴可夫斯基是因同性恋问题被一个半官方司法机构非法判决服毒自杀的。
那柴可夫斯基服的什么毒?我脑子里咯噔了一下。
还有就是:
“搞基或者拉拉”什么的当时在俄国被视为犯罪行为,应坐牢或流放。柴氏出庭受审,被判服毒自杀,法庭为他提供了毒药,柴氏服毒后于11月2日病倒,6日逝世。11月7日,彼得堡各报报道了柴氏死于霍乱的头条新闻。
柴氏天生敏感,14岁痛失慈母,变得忧郁和乖癖。他曾热恋一位意大利女歌唱家,但她嫁给了别人。此后他成了搞基者。流言蜚语令他烦恼,亲人们便劝他结婚,他只好同意。1877年春他收到一封情书,当时他正创作歌剧《奧涅金》,被达吉亚娜致奥涅金的信所感动,他以为写信人是自己的“达吉亚娜”。接着信又来了:“没有您我就活不下去。”他被这句话震撼了,就去拜访那姑娘。两个月内完婚,婚后才发现妻子心灵空虚且俗不可耐,憎恶之情与日俱增。他逃到彼得堡,大病了一场。原来他的妻子早就患有精神病,后被送入疯人院。痛苦与绝望几乎把他吞噬,是他的资助人、富孀梅克夫人从物质和精神上拯救了他。他感动地向她表示:“今后我写的每个音符都要献给你。”
1890年,梅克夫人突然与他断交,他犹如遭到雷击,从此陷入痛苦深渊。有人怀疑,梅克夫人是否由于得知了他是个同性恋者而断交?这一推测不无道理。
在柴可夫斯基的巅峰之作《第六交响曲》里,他将自己所有的痛苦、悲哀、无法解脱的矛盾以及曾经渴望的幸福,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末乐章是首安魂曲,寓意向人世告别。
这位善良多情、备受民众爱戴的音乐奇才,同时又是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同性恋者,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他自尊心极强,隐私一旦被揭露,肯定不愿活下去,更何况迫于压力呢。他多次有轻生念头,梅克夫人与之断交后,他一直处于忧伤中,自杀因素增多,而且一触即发。
……
雌雄人的这里,又来了一个突变:他为了自己的新生,必须要杀了自己的过去,他这样说道——
我的过去是自杀,是无奈的选择,是法庭对我的宣判,而现在的我,我要宣判这个世界!
我的过去就是我的仇人,所以我要杀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