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世界演义>第二章 太阳系的形成

“恒星寿命耗尽,化为黑洞,或者再次发生爆炸,这种爆炸被称为超新星大爆发。因为宇宙中这种恒星会爆发几何倍数的光,在地球上观察来看,似乎是一颗新的星辰突然发出远超一般星辰的亮光,所以这种爆发被称为超新星大爆发。

超新星大爆发之后会形成新的星云。这些星云含有各种轻重元素及至水分甚至生命物质的原始构成成分。经过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会形成新的恒星,而不够产生核聚变的星云也会化为新的行星。这些行星有的是气体行星(只有氢氦甲烷等气体元素),有的是固体行星(含有铁等金属元素)。

太阳也是这样形成的,而太阳周围的行星则是太阳周围的其它星云因为质量不够形成恒星而产生的。当然理论上说如果真的质量够的话也会被吸引到太阳上。上面理论上说明了宇宙中一般恒星和行星的演化过程。”

“那么太阳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按照科学家的推测:

宇宙大爆炸的时间——约150亿年前。

前太阳系超新星爆炸——约66亿年前。

太阳系形成——约45.67亿年前。

太阳系行星形成——约在45.4亿年前。

月亮形成——约45.3亿年前。

太阳系诞生于之前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星云之中。

约45.4亿年前,地球和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开始在太阳星云——太阳形成后残留下来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圆盘状(黄道)——内形成。经过之后1至2千万年的时间,大致上已经完全成形。”

我问:“月亮是怎么形成的?”

先贤:“木星是太阳系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亦为太阳系中体积比较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但为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木星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过漫长的与太阳的引力斗争,最终木星终于克服太阳的引力作用,成功成型。木星的卫星现在已经发现68颗,这说明木星的引力作用非常强大,俘获了大量的卫星。

约45.3亿年前,有一颗与火星同等大小,质量约为地球10的天体“忒伊亚”。

在太阳与木星的引力斗争中忒伊亚被甩出木星的引力范围,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忒伊亚被撞击破裂。

这次碰撞也改变了地球环绕太阳的轨道距离。如果没有这次碰撞,可能地球将与太阳距离更远,从而使得地球上生命的产生更加艰难,甚至难以生存。

碰撞的过程中,忒伊亚的地幔物质蒸发,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且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既有忒伊亚的地幔物质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

在忒伊亚破裂时与地幔分离的忒伊亚星体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

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再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球成型后逐渐远离地球。大约数十亿年后,就可能脱离地球的引力轨道。”

“什么?月亮以后会脱离地球?”

“然也。”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64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类地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类木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和太阳圈,和奥尔特云。

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超过3000公里)包括地球的卫星月球、木星的卫星木卫一(埃欧)、木卫二(欧罗巴)、木卫三(盖尼米德)、木卫四(卡利斯多)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以及海王星捕获的卫星海卫一(特里同)。

太阳系的主角太阳拥有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并以引力主宰着太阳系。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两颗行星,又占了剩余质量的90以上,奥尔特云(科学家们假想环绕太阳系的千亿彗星母体,实际属于原始星云,即产生了太阳系的星云母体),还不知道会占有多少百分比的质量。

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轨道,都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的附近。行星都非常靠近黄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带天体,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倾斜角度。

由北方向下鸟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绝大部分的其他天体,都以逆时针(右旋)方向绕着太阳公转。有些例外的,如哈雷彗星。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直径十万光年,包括两千多亿颗恒星。太阳是银河系较典型的恒星,离星系中心大约2.5-2.8万光年。太阳系移动速度约220㎞/s,2.26亿年转一圈。太阳系等诸多星系围绕银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旋转。而银河系外尚有其它的河外


状态提示:第二章 太阳系的形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