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世界演义>第八章 商代概况

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都比较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些适于农耕发展的河谷地带。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当时人的生活遗留看,都是比较原始的农耕文化,同时养畜业和渔猎经济也占较大的比重,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继齐家文化发展的黄河上游青铜文化,陇山以西至甘南洮河流域有寺洼文化,仍以农业为主。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分布的卡约文化,则已发展为以游牧为主。

《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许慎、应劭所作的这种诠释,都是指夏商以来中国西部的羌人,若说氐羌起源时代,则都是以原始农业为主,兼事渔猎的各部落与族群。

随着环境的越来越恶劣,农业产量越来越少,而放牧成为主要的生活食物来源,大约在夏商时期,西戎逐渐发展为大型游牧族群,中途逐渐吸取了华夏的流亡势力,形成以羌(包括氐、羌)人(初为姜姓,为炎帝后裔,败于黄帝,蚩尤之战后退居西方)为文明中心的文明群体。

bc1629年,在西戎昆仑支(母系氏族,女王,为西王母的原型)来进贡后,太戊派遣王孟备下重礼到西昆仑求取长生不老药,但就此一去不返。

传说:太戊派王孟到西王母处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后来王孟因断粮,困在半路,只能吃树上结的果实,穿树皮,住在荒山里。王孟一辈子单身自处,天帝怜悯他无后代,在他睡梦中从背肋间跳出两个儿子。儿子出生以后,王孟便去世。王孟的儿子也用这种办法生出下一代。而且后代又都是男子,慢慢地这地方男子越来越多,因此称为丈夫国。

太戊六十一年(bc1594),东方的九夷部落(九个东方强大部落)前来进贡,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商朝的国力日趋强大。

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内服是商王廪辛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相应的官员称为内服官。

卜辞和金文所见商朝的内服官有五六十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旧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

二是“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

武官之长的师长,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

三是“宗工”。指负责王室祭祀和某些具体事务的官员。

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的官员。

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甸)老”。

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辖的地区,相应的官员为外服官。这些外服官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管理田地的甸(田)职官员;有为王朝服役的男职官员,在卜辞中称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卢任等;有守卫边境的卫职官员,作为一种武职,在卜辞中多称为“多射卫”、“多马卫”、“多犬卫”等,亦有单称为“卫”者。这些外服官中许多很可能是方国部落首领而臣属于商者。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商代使用的农具,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规模--相当大,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还有训象(当时北方还有象),并且掌握猪的阉割技术,能够人工养淡水鱼。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其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其中,尤其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商朝人已经发明原始的瓷器,这是瓷器首次在世界上出现。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

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


状态提示:第八章 商代概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