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两百二十一回 鱼香肉丝(三)

>捉鬼金莲

话说曹操称公一事虽然是荀心底的痛,在原有的历史上也不过是落得个“空盒”而服毒自尽的下场,但随着陆仁的出现与夷州的崛起,却使现在的荀的命运颇有那么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这么说吧,曹操在意欲称公时,其权与势都已盛极,而且曹操一直是在采取扶一家、打一家的成长策略,当时对荀氏一族早已是日渐疏远。在这种局势之下,荀很清楚自己已经无力去扼止住曹操与曹氏宗族的野心,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荀似乎也用不着自杀吧?就因为自己看错了人而饮恨自尽?这与荀的才智似乎也太不相符合了点。

有关这个问题,陆仁其实在二荀叔侄投奔夷州之后有在暗中认真的讨论过。根据陆仁在汉末三国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再连同上现代穿越者的见地与思想观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原有的历史上,荀是为了荀氏宗族的存亡而不得不死。

简单点说,曹操这个人既爱才却又忌才,尤其是对于不能为曹操所用的出色人才,曹操宁可是亲手将其埋葬掉也不愿这样的人才不为己用。曹操称公一事是触及了荀对汉室的底线,但反过来说荀的态度又何尝不是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再者荀那是什么样的人才?曹操手底下的头号大管家兼总参谋长!这样的人要是有心去下几个绊子,别说是曹操,就算是其他的老大恐怕都无法能够承受得了!

此外荀氏宗族的影响力可不是开玩笑的,曹操能够成事,在初期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荀氏宗族的这种力量,反过来荀氏宗族的好处也绝没少捞。这样到了曹操的中、后期,曹操对荀氏宗族的掌控也难免会有些尾大不掉,这可是曹操深深忌讳的事(当然尾大不掉这个毛病也是终曹魏王朝都没能摆脱掉的事),也因此曹操对荀氏宗族的打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仔细的看一下史料不难看出,自赤壁之战以后,二荀在曹操的面前似乎就再没有过什么出场献策的事件,这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曹操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疏远二荀以及荀氏宗族。之后再以曹操称公一事为导火索,荀公然的反对曹操,曹、荀之间的矛盾好像就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化解的阶段。

接下来就好解释了。荀的才干太出色,荀氏的影响力又比较大,荀在曹操称公一事公然表明了不支持的态度,想让曹操不对荀与荀氏宗族痛下杀手恐怕是不现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荀作为荀氏的领头人,只有用自己的死来减轻曹操对荀氏的敌视,不让荀氏宗族成为自己信念的牺牲品。而在这一点上,荀攸在曹操准备称王时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荀自尽时的想法的一个佐证。

(ps一下,演义中荀攸是怒斥老曹,正史中荀攸则是声都不吭,这里模糊一下带过去就行了,太较真没什么意义。)

不过当时在分析到这里时,陆仁也有些犯迷糊,就是以荀的那种态度,最应该改投的人应该是刘备才对,而并不是他陆仁。虽然说当时是陆仁亲自跑过去接的荀,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吧,荀也不像是那种那么容易就被陆仁给说服的人才对。

但是再稍迟一些,陆仁又经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之后才明白过来自己这是当局者迷,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而有关于二荀会投奔到陆仁的夷州这里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的首先,曹操与刘备的敌对程度是不能忽视的。这样的一对对手,其边境之类的封锁之严也是可以想像的。而二荀与其荀氏宗族基本上都是呆在曹境的腹地,想从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偷渡到刘备的地盘里去,一、两个人可能还好说,一个庞大的宗族那就有些无异于痴人说梦了。再者曹操会不防着荀?不盯紧着点荀氏?

其次,荀既然是为了宗族在作打算,那么宗族实力的发展也是个大问题。你去了新的地盘却没有立足之地,那不是去了没用?而很遗憾的,就是刘备当时拥有的荆襄、蜀中,亦或是孙权拥有的江东,只怕都没有给荀氏插足与发展的空间。

相比之下,反到是陆仁的夷州虽然富庶得让其他的诸候口水直流,但宗族势力却不像其他的地方那么多。严格的来说,时至今日夷州也仅仅是有徐州糜氏、中山甄氏、吴郡陆氏这三个主体的宗族势力的存在而已。而且这三个家族都偏近于以商持家,在其他方面远不及荀氏这样的宗族家底雄厚。换言之就是荀氏在夷州,其宗族实力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曹操与陆仁之间的关系一向良好,通商往来比较密切,相应的封锁也就远不及对孙刘两家那么严,这对比较庞大的荀氏宗族来说,跑路也会方便许多、安全许多。


状态提示:卷三 第两百二十一回 鱼香肉丝(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