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妈妈的离去使杨杨如汪洋中的一条小船,没有了方向,随波荡漾,不知道将飘向何方?
“天哪!为什么?为什么?”
妈妈临终告诉儿子杨杨,“舅舅”杨德荣就是他的生身父亲,闻听此言,使杨杨如五雷轰顶。
父母是“亲兄妹”,在社会lún_lǐ道德面前,他们的“兄妹情”,会得到家人的祝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难道杨杨的父母不怕社会舆论吗?
难道杨杨的父母不知道近亲生育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吗?
也许杨杨的父母知道,他们的行为触犯了lún_lǐ。但他们不一定知道近亲生育有可能在遗传链上出现问题。因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优生优育还没有成为基本国策,科学还不发达,温饱问题才是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头等大事。新的《婚姻法》还没有出生,还在老一代法学工作者的腹中孕育,直至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有关近亲结婚的法律才出台。包括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使现在,在文艺作品中,还处充斥着近亲结婚的舞台形象和文学形象。
“玩弄”社会lún_lǐ者的本身,他们至多被人谴责。其实,承受更多社会舆论谴责的是,“玩弄”社会lún_lǐ者的后代!也可能他们一生都生活在社会lún_lǐ的阴影之中。
对于杨德荣与妹妹的兄妹情,如果杨德荣是一介莽夫,如果杨德荣生活在封建社会,也许人们还能原谅他。但他不是,他虽然生在旧中国,但他的婚姻是在新中国定格,而且还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他怎能做出如此luàn_lún的事情!
如何揭秘杨杨父母的“兄妹情”,如何解密杨杨与“舅舅”杨德荣的父子情,还得追溯到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1945年8月15日。
中国人分享抗战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储藏,抗战的硝烟还没有被驱散,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满目的焦土,满目的疮痍等待着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们去滋养,然而内战又狼烟四起。
京都大学法系毕业的杨德荣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八年抗战,但大学毕业后就投笔从戎,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历练,后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大别山中的艰苦环境,连日不断的战争,一度使杨德荣的思想有过波动,他装病、卖傻有过逃跑的意念,是团长张广发,在杨德荣持续高烧昏迷不醒之时,守候了他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了杨德荣。
在炮火连天的年代,杨德荣一介书生有什么价值,值得团长那么关爱他?其实正是杨德荣的书生意气才使团长对杨德荣多一份期待和期望,因为团长是大老粗,他需要文化人给他做支撑。杨德荣被团长破格提拔,由小文书一步步在战火中被晋升为参谋,虽然这个参谋后边没有带长。
“卧倒!”
在攻打皇川县城时,敌我双方对峙了三天三夜,杨德荣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被强行从战场上撤下来,而后转移到后方医院,在后方医院,杨德荣昏迷了一个月,象植物人,靠打点滴维持生命。
对于杨德荣能否活过来,医院的大夫也勉为其难,只能听天由命。
“知道不,参谋长说,救团长的那个参谋可能有生命危险。”
从战士口中得知杨德荣可能没有生还的希望,杨德荣的团长,张广发提着枪到医院,威逼医生:
“如果你不把我的兄弟救活,如果我的兄弟杨德荣真的死了,老子要你们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统统去陪葬,在阳间你们治不好他的枪伤,我要你们到阴间继续为他治伤,我不能让我的兄弟在阴间备受枪伤的折磨”。
“生死之交重如山!”
主治医知道,战场上生死战友的生死情,他们把这种情谊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院长!我们来吧!"
在院长的指挥下,张广发被几个陪护的小战士簇拥到院长办公室。
“18床的陪护,过来一下,司医生喊你的。”
“到!”
“17床,你帮我看着!”
负责陪护杨德荣的小战士,周二鬼向同病室的陪护嘱咐了一声,就随护士来到主治医生的办公室。
“报告!18床陪护到。”
“小鬼!进来!”
“俺不是小鬼,俺姓周,叫周二鬼!”
“哈哈!周二鬼同志,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刚刚朝我发火的同志与你照顾的伤员是什么关系?你知道谁与这位负伤的同志关系最近?”
“报告首长,刚刚与您发火的首长是我们的团长,是杨参谋救了他,如果不是杨参谋,他可能就是三鬼了!”
“啊!是这样!除了你们团长,谁与杨参谋最好?”
"报告大夫,杨参谋的未婚妻与他关系最好!最近!”
“废话,我能不知道吗?我是说,在你们部队谁与他关系最铁!”
“就是他未婚妻吗!”
“真的!他未婚妻也是你们同一个部队的?”
“是!在团军需供应处,虽然不直接打仗,但他们运送物资的时候,我们常见面。”
“太好了!”
平息了杨德荣的团长无厘头的冲动后,为了避免出意外,主治医生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仔细询问前来护理的战士,有关杨德荣的一些情况。得知杨德荣的未婚妻和杨德荣在一个部队,医院通过野战军的领导,将杨德荣的未婚妻米华请到医院。医院的目的其实不是希望她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