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远处传来阵阵鼓声,秦军集结了。蒙天方告诉张量山这是右军在训练结阵,他们这些锐士是单独归中军指挥的,所以不用去,他便带着张量山登上一辆木制的云车观看秦军战阵。
有了蒙天方的介绍,张量山才看懂了秦军作战方阵。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军事强国一样秦军野战多以步兵方阵为主。一支秦军野战部队,一般由若干个方阵组成。每个方阵大约都是一千人,这基本上算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单位了。这一千人排成一个长方形。长边是进攻的锋面,两个短边是侧翼。方阵的前锋一共三排,都是不穿铠甲的驽手。所谓“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是冷兵器时代武器配备的原则。由于弓、弩都不可能做到连续射击,在临战时最多也不过三发。锋线上放三排弩兵,可弥补此不足,作战中前后相次,轮番射击,做到“弩不绝声,敌不薄我。”使进犯之敌无可乘之机,无法逼近,增强对敌的杀伤力。
这些个驽手的军官,则分别站在方阵的左右两边。这是整个方正的右军,估计真打起来,右军里这样的方阵不止一个,军官站在两边,视野广一点,便于方阵间相互协调。同时也便于督促自己阵内的士兵,保持阵型。
方阵的侧翼也是主要由驽手组成,他们都面朝着方阵的侧翼方向战立。与锋线士兵不同的是,他们都是有铠甲保护的。每列大概有200人左右。此所谓“材士强弯,翼我左右”。
这长方形说了三边了,接下来说说最后一边------后卫。
和前锋一样,后卫也是三排,只不过都装备重装铠甲的步兵。这三排士兵,前两排面朝前面的锋线方向,最后一排面朝后方。侧翼和后卫部队的配置,其目的在于防止敌人从两侧及后面的袭击。而在侧翼和后卫部队的护卫下,就是整个军阵本体。
军阵本体是由车兵与步兵协同作战。其基本配备是重装铠甲步兵在车后,无铠甲步兵在车前。大约都是按战车分组,每组分作四路纵队面朝锋线战立。方阵里有两个将军指挥车,分别在方阵靠近两翼的位置,一左一右。军阵本体十分厚重,大概有30到40排之多。比大名鼎鼎的马其顿方阵的20排人要厚重的多。由于有战车在内,其排列并不十分紧凑。而且战车也不是排成一条线的,有的车靠前,有的车靠后。本体士兵主要持手执戟、铍、矛、戈等长兵器。这些东西,大概通长都在2.5-3米左右。以上就是秦军的右军战阵的基本组成了。很传统,没什么花活。
蒙天方告诉张量山在作战时右军基本上摆的是一个防守型的布阵。而左军则是进攻的主体。他比划着并不存在的左军告诉张量山。左军的前锋是弩步兵方阵在左上角前出。跟在弩步兵方阵后面的,是骑兵和车兵以及步兵和车兵组成的混合编阵。在它们旁边的,是占据大约大半个阵型的车兵阵。这个纯粹由车兵组成的方阵,直面的是敌军的阵营,但由于左前方的弩步兵方阵,又与敌军基本呈脱离接触的态势。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阵形,任何一支想要靠近这个方阵地军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翼,都要首先穿过弩兵的密集箭雨,接近并通过这一片开阔地带。假如这只部队侥幸穿越并且还有战斗力的话,在经历巨大伤亡后,仓促之间他们要面对的,是一支经过从容调整的有着强大冲击力量的重装战车方队。想象一下这个方阵出击时的速度还有冲击力吧。如果真的是排着三角队列的骑兵碰到这个方阵地话,实在设想不出这些个没有马蹬的战士们的七个人一排的小三角,如何面对这个巨大的方块的冲击。这与自行车跟大卡车对撞没什么区别。总之,这是一支受到保护的同时也是时刻准备着高速出击的弦上的箭。他将碾碎挡在他前面的一切。用句时髦的话,预留的这片开阔地,就是拿空间换取了时间。给原本笨重的机动性差的车兵,留出了调整地空挡。扬长避短,这才是战争的艺术。说得明白点,就是现在象棋里的车,前面没有了挡路的棋子,而对方的车马炮又够不到自己一样。
强大的车阵的左侧,紧跟在弩兵方阵后面的是车骑方阵与车步方阵。由于骑兵和车兵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张量山所在的营地中没有看到秦军的骑兵和车兵。不过我们可以在这里了解一二。
先说骑兵军阵,这是由11列横队组成的长方形骑兵军阵。他们紧挨着车兵方阵。便于随时快速出击。
这个军阵包括战车6乘,骑兵108个。其中,第1、3列为战车,每列有战车3乘,第2、第4至第11列为骑兵,每列有骑兵三组12骑。骑兵装备重铠,但主要武器是弓箭。即骑射!在没有马镫的时代,让昂贵的骑兵参与肉搏,并倚重为突击的主要力量,与弩兵,步兵拼消耗,这无异于一个天大的笑话。这支骑兵,是在车兵陷阵之后,彻底击溃敌军的主要力量。高速度的冲击力,远距离的杀伤效果,不给阵脚才乱的敌人任何喘息调整的机会。扩大战果全靠他们了。
再说车步方阵,他们主要应该是打扫战场的。这部分是由战车、步兵组成的车、步结合的长方形军阵。其中,19乘战车排成三路纵队,中间的一路有战车7乘,左、右两路各有战车6乘,而左侧的最后一乘为指挥车。指挥车上有高级军吏。每乘车后部都有隶属步兵俑相随,一般是车后有8个步兵。为了加强指挥车的后卫力量,阵尾的五乘车有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