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回到古代做皇帝>第二百五十三章:听朕的没错!

古时,黄河并不是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日益增多,便开始有人称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前朝之时,黄河的称谓,才算得到认可。

对于陆承启这么说,李诫也是反驳不了,只得点了点头。

陆承启见状,继续往下画,重点圈出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一带,才说道:“朕认为,黄河之所以夹杂大量泥沙,是因为千百年来,在朕的脚下,李卿脚下的陕西路,不断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恶果!”

此话一出,李诫瞠目结舌地看着陆承启,不敢置信。古人哪里懂得树木的巨大作用,在他们看来,树木不过是一种材料罢了,建筑用得到,家具用得到,造船也用得到。

李诫不敢置信地说道:“陛下,臣不敢苟同,自古圣贤教诲,樵村渔浦,砍柴做饭古已有之,怎么会成为黄河决口的罪魁祸首?”

陆承启沉声说道:“朕且问你,树木之根,是否能牢固泥土?”

李诫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但仔细一想,也点了点头代表认同。树木能抓牢地表泥土,即便是古人也有认识。

“再者,自秦代开始,修筑阿房宫,秦始皇大墓,所用木材,皆出自秦地罢?”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古人也懂得因地制宜利用现成的材料,难道还会专门跑去别的地方再运木材过来修筑?李诫又反驳不了,只有静待陆承启下文:“秦代之后。西汉也定都长安,前朝也定都长安,本朝也是定都长安。不论居民修筑房屋,还是修筑宫殿。皆是用秦地树木罢?”

李诫又点了点头,这个也是事实。

陆承启说到这,叹了一声:“朝代更迭如此频繁,战乱不断,房屋损毁。再重建之后。也是要用到秦地木材的。一棵树,朕算过,从成苗到成材,用时最少也得二十年。李卿乃建筑大家,可说说若是修建一次皇宫,需得用到多少木料?”

李诫思索了一番,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陛下,若是如同我朝皇宫,所用木料,不在五十万木料之下。”

陆承启苦笑道:“是啊。五十万料,这还仅仅是皇宫。其余百姓房屋等,所用更是不计其数。秦地之林才几何,能经得起这么蹂躏?平日里打樵为柴,又是不计其数。李卿算一算,就算秦地有千万木料,这么样消耗下去,又能撑得到几时?如果朕预料不错的话,不加以保护,百年之后。秦地必成黄土荒地也!自古以来,陕西路便是炎黄子孙发源地,夏、周、秦、汉、前朝、本朝皆建都此处,所耗木材何止千万!秦地高地多是黄泥沙。没有了树木,这些黄泥沙,怎么能不冲进黄河里面去?”

李诫被陆承启这个新颖的说法震惊了,古人从来没有想过保护环境的问题。随着人口日增,都快吃不上饭了,哪里会顾及到毁林开荒的后果?

要知道古籍记载中。更早之前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远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候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树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而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上,既生长着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栖息着多种草食动物,有成群的野鹿、野羊,数不清的野兔,还有虎、豹、熊等大型食肉动物。中华文明也是从这样优渥的土地上,从一支小部落,发展成为现在这个规模。

奈何秦地地势险要,开国太祖大多考虑这个地方作为都城。都城乃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综合所在,人口自然也会暴涨。人口一多,毁林开荒不在话下了,一切都为了填饱肚子。

久而久之,便酿成现如今如同一只出笼猛兽一样,势不可挡的黄河了。

陆承启叹道:“若想治理黄河,不仅要从黄河入手,更要从根源入手。李卿,为了汉人江山,为了黄河流域的百姓,遍植树木才是根本啊!”

李诫仔细思索了一番陆承启话,发现这真的是至理名言。道家曾有言,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天地间的规律啊!人为了生存,破坏环境,这就是破坏了规律,上天惩罚便应验在黄河之上了。

李诫想通了这一点,叹道:“陛下所思,惠及万古也!”

陆承启也有感而发:“单凭你我之力,远远不够。朕打算给《大顺民报》拟旨,黄河之事,利在千秋,若不加治理,贻害子孙!朕身为天子,自然要有天子的作为。李卿,可愿帮朕?”

李诫固执地说道:“臣能治理黄河,能广为植树,却不赞同开凿运河。”

陆承启有些恼怒了,他重生成了皇帝之后,还没有人敢这么跟他说话的,李诫可是第一人!但转念一想,李诫这是在恪守自己的中庸之道,也算是难能可贵。

想到这,陆承启开导他道:“李卿,朕不需要你一下子把运河给凿通了。全部凿通的话,国库没有这个钱银,朕也知道,大顺的国力不足以长久支持。可朕拨给李卿你的五百万贯,却足以凿通几条疏通水道来。朕又不限李卿你什么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三章:听朕的没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