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02章 黑暗中的斗士

袁绍,字本初,司空袁逢之子,后被过继给了自己的叔叔袁成,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男子之一。

由于优越的出身,英俊威武的身姿,袁绍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尤其是袁逢、袁隗更是对其喜爱非常,他凭借着世家的背景年少就当上了郎官,不到二十岁已经成为了濮阳的县长。

此后袁绍因为丧母,先是服丧三年,后袁绍感叹自己的父亲袁成早逝,又为袁成服丧礼三年,就这样袁绍前后服丧一共六年。在丧期满后,袁绍拒绝出仕,而是跑到洛阳隐居起来。

历史上袁绍由于是庶出,所以多多少少受到了一点歧视,但老袁家的传统里就没有庶出不能成才的限制,相反有家业继承的嫡长子们基本都没有熬出来,从袁安的长子袁裳到袁绍的大伯袁平,基本都水掉了。

有老本吃的人哪有前进的动力啊。

袁绍在历史上是非常有上进心的,他想证明自己不比任何人差,但恰恰是这样的一个袁绍,却在没有选择在长辈的安排下平稳前进,相反却选择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道路。

袁绍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灵帝时期,那是东汉王朝中央朝廷统治下最为黑暗的年代。

那是一个什么时期,十常侍独掌大权,肆意妄为的年代,宦官们最辉煌的时期!汉灵帝刘宏曾经在大宦官曹节的建议下再次发动党锢,打击忠诚的士大夫,后来甚至认大宦官张让为其父,赵忠为其母,将二人比做自己的父母,对于宦官们几乎是百依百顺,可以说是活着的宦官的傀儡。

灵帝在位期间就是宦官的时代,而宦官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毒瘤,他们专政朝廷,祸乱朝纲,扰乱政治,无恶不作。

而那时朝堂之上的生存下来那些士大夫们基本都是绥靖派,除了中立的,就是宦官们的走狗,至于那些忠良的大臣们,要不成为了缩头乌龟,要不早就被挂上了“党人”的名号,死的死,跑的跑了。

老袁家当然也是绥靖派。

但袁绍不是!袁绍不想对宦官们妥协,他想消灭宦官势力。

所以袁绍放弃了轻松没有危险的仕途,而是拒绝出仕,选择对抗十常侍,放弃了安逸,最终成为了对抗宦官一派的领袖级人物。

袁绍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面对着黑暗的社会,黑暗的现实,拒绝融入其中,而是利用自己的家世,发挥自己的优点,不断的积蓄着力量,准备着,等待着。

袁绍在洛阳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结交着党人和侠义之士,包括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人。

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八厨”之一,家财万贯。

何颙与党人领袖陈蕃(三君之一)、李膺相交过密,而被宦官们严加防范,非常有声望,他变更姓名在避难汝南时,袁绍主动与之结交,甚至私下里多次邀请其来洛阳。

许攸亦是力主反对宦官,后来曾经准备和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驱逐宦官,但最终失败,王芬自尽,许攸逃走。

伍琼,党人,董卓执政后大力提拔其为城门校尉、侍中,后向董卓提议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派韩馥等人驻守一方。

除了这些已经被记载的,还有袁绍的死党曹操等人。

袁绍本人风度翩翩,容貌漂亮,对人仁爱,注重名声。他的先人世代担任三公,宾客众多,加上袁绍降低身份倾心结交,所以士人全部抢着投奔他。来的士人不论贵贱,在礼节上袁绍都与他们对等,来拜访的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大街小巷。

袁绍在洛阳的活跃,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宦官们的关注,毕竟洛阳是十常侍的大本营,宦官势力最强的地方,而袁绍的所作所为令大宦官们十分的愤怒。

中常侍赵忠就在皇宫里说过:“袁本初当初拒绝做官抬高自己的名声和身价,现在却喜欢养着那些不怕死的人,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

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的害怕,于是立刻把袁绍叫来,拿赵忠的话训斥他,但袁绍始终不改。

由于袁绍本人没有官职,又是小辈,还有着老袁家的庇护,再加上没被抓到把柄,袁绍也没有什么太过激的动作,所以十常侍一时并没有把袁绍太放在心上,但对于袁绍的那些小动作肯定是十分不满的。

而历史上袁绍会弃官而选择洛阳作为他隐居的地点也是精心考虑过的。

袁绍由于出身的缘故,并不缺乏平台,亦不缺乏资源,他所缺乏的是足够影响力。袁绍如果出仕的话,官职开始不会太高,还会被俗物缠身,受到约束也会更多。

而不应召的话,袁绍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名望,活动也会更加自由,就算做出了出格的事情,由于袁绍是白身,也不会太过于醒目,引起宦官们的忌惮,只会被认为是小辈胡闹而已。

另一方面,诚然,洛阳作为宦官的老巢,待在这里的风险十分之大,但与之相匹配的是巨大的机遇。洛阳作为大汉的京都,是大汉的中心所在,是最高的舞台,只有在这里袁绍才能最大化的表现自己。

而且袁绍本身就已经放弃出仕,没有任何官职,就算回到老家汝南待着,也很难聚集起各地豪杰,但洛阳不一样,洛阳内部人才聚集,袁绍虽然没有职位,但老袁家在朝廷里的势力庞大


状态提示:第002章 黑暗中的斗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