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人将“夷陵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但实际上夷陵之战无论规模也好,意义也罢,均无法和另外两场战役相提并论。
【夷陵之战的规模】
历史上关于夷陵之战的规模和双方兵力多寡,在刘备兵力上记载颇有矛盾,这点主要是《傅子》上记载,和其他资料上的记载并不吻合。
在江东部队上的记载的比较明确,陆逊所率领部队总兵力应该是五万多人,这点在《陆逊传》中有明确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三国志·陆逊传》
而关于刘备的兵力记载,就不是很明确了。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职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资治通鉴·魏纪一》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三国志·吴主传》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魏书》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傅子》
因为刘备在夷陵之战基本是全军覆灭,所以《吴主传》中记载刘备损失数万人是没有问题的,数万人可以是三万,也可以是八万,好像都说的过去,但实际上在记载历史资料时,一般只会把战绩中的那些数字夸大,而不会缩小,所以《吴主传》的这个数万人不可能是八万人的,如果是八万人以上的话,记载就会直接是八万人或者近十万了。
在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损失了近十万的部队,那他总兵力也至少有十万左右,那么蜀吴双方兵力是相当悬殊的,但在所有资料中均没有提到这一点,在赤壁以及官渡之战时,这可都是有提过的。而且后来刘备还放弃水军,集中于陆上,很可能是因为其兵力不足,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
综合而言,《三国志·吴主传》、《魏书》以及《资治通鉴·魏纪一》的记录是相符相合的,而《傅子》中记载则和其余资料矛盾了,在前文也说过了《傅子》在文献资料中参考程度是比不了《三国志》和《魏书》的,所以《傅子》中这个刘备损失八万大军的记载并不为所采纳。
刘备本部兵力在四万以上,其中黄权带部分部队预防曹魏,再加上后方留守部队,刘备在进攻陆逊时就算有沙摩柯等人的支援,估计也就五万人马左右。
夷陵之战中双方总兵力应该在十万上下,基本势均力敌。
【不出意料的结果】
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失利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只要了解过一些三国常识,都不可能认为刘备能赢,为什么,不是说陆逊有多强,而是因为刘备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单独带兵能力并不能让人信服,在三国历史上刘备统军败多胜少,当年做县令的时候,甚至被盗贼虐过。
而当时刘备出兵之际,关羽、张飞、黄忠、庞统、法正均已经死亡,诸葛亮、魏延、赵云留守后方,马超病重,刘备身边就一个黄权,还被他派去防备曹魏,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人物追随了,而单靠刘备一人,指望他能打下荆州太不现实了。
在没有曹丕的干预下,刘备讨伐孙权是没有获胜理由的。在名义上是曹丕篡国,刘备更应该讨伐曹丕,在军事上刘备兵力不多,军事能力也一般,打的还急躁,而对面的陆逊则是三国时期有数的名将,还驻守本地,以逸待劳,刘备会输太正常了。
至于刘备之所以会输的这么惨,是因为他和陆逊之间军事方面就有着这么大的差距,不过,如果当时法正活着或者诸葛亮随行,情况可能就会好很多了。
【被高估的夷陵之战】
历史上夷陵之战不要说和赤壁之战以及官渡之战比,就连汉中之战和襄樊大战,它也未必比得过,说它是三国时代三大~战役之一,纯粹是一个笑话。
在规模上夷陵之战只是南方两个诸侯一次局域战争,当时最强的诸侯曹魏作壁上观,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双方动员的总兵力也就十万上下,规模根本谈不上大,这种规模的大战在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三十次也有二十次。
这场战役从开始到结尾也没有任何的悬念,大家都很清楚刘备会输,夷陵之战说到底就是陆逊本土防御将独自领军的刘备彻底击溃,又不是把诸葛亮或者司马懿打败了。
当然了夷陵之战对于后世而言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这一战可以说是蜀吴之间的最后一战,这次惨败之后,蜀汉集团彻底放弃了对荆州的需求,但说到底夷陵之战并没有改变蜀吴之间的版图,而蜀汉和东吴之间联盟却是大势所趋,在曹魏的压力下,这点是早晚的。夷陵之战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完全不能和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相比的。
以夷陵之战和襄樊之战对比,也能发现夷陵之战在规模上,影响上也均不如襄樊之战。在襄樊之战中,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均牵扯其中,曹魏内部直接参与这一战的将领就有徐晃、曹仁、于禁等大将,曹操、司马懿等曹魏厉害人物也都有间接参与,至于孙权集团更是倾尽全力,由吕蒙、陆逊直接带兵,战争规模庞大,有陆战,有水淹、有围城、有偷袭。
而夷陵之战只是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