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49章 诸葛亮和蜀汉人才

现在对于诸葛亮在蜀汉的统治,有两个比较出名的争议点一个是诸葛亮有没有打压蜀汉人才,导致其死后蜀汉无人;另一个是不是因为诸葛亮数次北伐大伤国力,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历史上诸葛亮本人对于政务事无巨细,所以还有不少人认为因此后主刘禅的政治能力因此没能得到锻炼,导致其后来最终堕落。

【事无巨细】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独掌大权,他曾经精简官职,修订法制,还向百官发下文告说:“所谓参预朝政,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心思,采纳有益国家的意见。如果因为一些小隔阂而彼此疏远,就无法到不同意见,我们的事业将会受到损失。听取不同意见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同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珍珠美玉。然而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徐庶在听取各种意见时不受困惑。还有董和,参预朝政、署理政务七年,某项措施有不稳妥之处,反复十次征求意见,向我报告。如果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勤勉、尽职、效忠,我就可以减少过失了。”

他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优缺点;后来又结交徐庶,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先前与董和商议事情,他每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又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很多失误。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益不能全部吸取,然而和这四人的始终很好,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疑的。”

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颙(杨仪同宗)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所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魏氏春秋》中蜀汉使者也曾经说过:“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三国志》更是明确说了:“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但这些都不能代表诸葛亮就能把什么事情都做了,他说到底也就个人,做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刘禅虽然一直成都,但诸葛亮在成都的时间并不长。

历史上蜀汉的政治中心毫无疑问是在成都的,这点并不随着诸葛亮转移而转移,刘禅继位和诸葛亮掌权都是在建兴元年(223),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235)去世。其中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发动南伐,建兴五年(227)就已经北上汉中准备北伐,一直到去世都基本待在前线,也就是诸葛亮虽然名义上掌权十二年,但实际上待在成都并没有几年,所以刘禅有着大把的时间参与朝政,这还不说诸葛亮本人也没有阻止刘禅参与其中,所以说刘禅在政治方面的发展并没有被诸葛亮所阻碍。

【人才争议】

诸葛亮死后,后世有逐渐流传“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和真实的历史也是比较相符的,蜀汉在后期人才凋零,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能做顶梁柱。

现在也有人说这和诸葛亮打压蜀地人才有关,但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诸葛亮在历史上打压的李严、廖立等人,原因都是出于他们自身,并不是诸葛亮主动打压他们的,说诸葛亮大权独揽,其他人没有发挥空间也是不对的,要知道杨仪就是诸葛亮身边的长史,杨仪本人性格不好,爱得罪人,却能被诸葛亮所用,就是因为他能帮助诸葛亮处理很多事物,这就很说明诸葛亮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干完的。

再者来说,蜀汉后期的一些政治、军事上的主要人物,也大多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像蒋琬、费祎、董允,以及姜维、王平等人都是在诸葛亮时期开始出头,并且被其留给刘禅的,这些人凋零后,蜀汉反而就没有什么新生代人才了。在正史上诸葛亮其实是给刘禅培养一批人才的,蜀汉人才逐渐不足,是在刘备死后就已经开始,在诸葛亮死后更加明显而已。

诸葛亮压制蜀汉人才只是一个脑补的想法,真实的历史是刘备那一代人才断层后,蜀汉的绝大部分人才都是诸葛亮时期所出,诸葛亮死后,蜀汉人才反而开始再次断层。

【益州本土不怎么出人才】

在三国时期,益州本土并不怎么出人才,包括刘备时期的关羽、张飞、庞统、法正以及诸葛亮时期的魏延、杨仪、蒋琬等人都不是益州人。

像益州本土出身的代表人物现在大多人都认为是张任,然而在正史上张任还比不过马忠,张任因为战败被杀,其实上没有一点出色的战绩和功绩,所以益州本土派代表人


状态提示:第049章 诸葛亮和蜀汉人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