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27章 蜀汉亡国

诸葛瞻战死之后,成(c)都震动,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最终不战而降,蜀汉就此亡国。火然 ?文 ?.ranen`

【谯周劝降】

景耀六年(263)冬,邓艾长驱直入,击破诸葛瞻,逼近成(c)都。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避山林,严禁不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高山险阻,容易守御,可以南奔。

只有光禄大夫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治和自然界一样,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由此可见,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不如忍受一次屈辱。再说如果投奔南中,应该早作准备,才能有所凭依。现在大敌当前,灭亡在即,底下的人心,不能保证没有坏变,恐怕出发之日,就会发生不测之变,还能等到您到南中吗?”

大臣中有人反诘谯周说:“现在邓艾不远了,假如他不接受你的投降怎么办?”谯周说:“如今东吴还没有归附魏国,形势迫使邓艾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后不得不礼遇。如果陛下降魏,魏国不封陛下的爵位土地,谯周自当请命亲到魏国首都,用古人的道义为您力争。”

众人没有谁能驳倒谯周的主张。后主仍在犹豫想奔往南中,谯周再次上奏以四大理由劝谏刘禅,后主刘禅最终决定采纳谯周的意见投降曹魏。

绵竹之战后,邓艾乘势逼近成(c)都,而蜀汉内部已经先派出一部分军队北上支援姜维等人,后又让诸葛瞻带走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可以说内部非常空虚,加上邓艾的强势,投降派势力开始抬头。

而且成(c)都内部力量也已经失衡,核心人物基本都已经不再。姜维、阎宇、霍弋、廖化等大将都在外部领兵,先后两任尚书令董厥、樊建也都出击支援前线去了,诸葛瞻、张遵、黄崇、李球等人尚在朝廷结果都在绵竹战死了,所以没有人可以抗大梁,也没有人去制约投降派了。

当时不是没有反对的投降的人,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就对此强烈不满。刘禅遣使投降的当天,刘谌痛伤亡国之耻,先杀死妻子儿女,再自杀身亡。据《汉晋春秋》记载: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汉晋春秋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邓艾纳降】

刘禅派遣张绍、邓良与邓艾在雒县相见。邓艾接到蜀国的降书,十分高兴,当即回信答复,让张绍、邓良先回成(c)都城北,后主绳索自缚、载着棺材前至魏军军营前门。邓艾替他解下绳缚,烧掉棺材,礼请入营相见。邓艾秉承魏主旨意,封后主为骠骑将军。邓艾允许后主仍居住在原来的宫中,自己还亲自前往拜访。

刘禅开城投降后,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除了姜维之外,蜀国各守城将领都在接到后主敕命后,先后归降。蜀汉灭亡的具体时间是在景耀六年(263)冬季,因为农历和西历的区别,所以可能是西元264年。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对比刘璋和刘禅】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兵包围成(c)都,并派简雍劝降刘璋,就此夺取益州,五十年后,邓艾率兵来袭,逼近成(c)都,刘备之子刘禅也开城投降。

不过相对于刘璋而言,刘禅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刘备和刘璋反目后,先攻克涪城、再夺取绵竹和雒城,最终包围成(c)都,与此同时刘备还调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等人入蜀,分兵攻取了江阳、犍为、巴郡、巴西等郡,最终合围成(c)都,后来还有马超的加盟,可以说当时刘备方面猛将如云,士卒如海,而刘璋虽然有三万的部队,以及一年多的粮草,却只能凭借孤城防御,外围的郡县都已经被敌人攻克,无法指望援兵。

邓艾和刘备类似,也是先过涪城,再攻下绵竹和雒城。和刘璋相比,当时刘禅在成(c)都部队就不多了,绝对没有三万人,估计最多就万把人,但相对的,邓艾的兵力也远没有当年的刘备强,邓艾本身就是从小路过来,带兵开始就不算多,后来还和诸葛瞻火拼一场,先期交手并不顺利,可以预见损失也是有的。所以刘禅死守成(c)都实际上是可行的,他只要坚守一段时间,可能就是几天,姜维、阎宇、霍弋以及孙吴的救援部队都会赶过来了,不像刘璋那样真的只能困守孤城了。

如果刘禅死守,邓艾想短期内打下成(c)都就算兵力不多,但人口是不少的,城墙上防御相对来说也要简单的多,刘禅就算拉壮丁也能守个几天,邓艾虽然军略强,但兵力有限,就算他想打就是军事器械这方面也是有很大缺口的,时间上还是对于刘禅更有利的。一旦回来了一个高级将领,带来一批援兵,坐镇大局,稳定了局势,邓艾就更难打了。

历史上蜀汉能短


状态提示:第027章 蜀汉亡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