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孙和和孙霸的二宫之争明显是孙权放纵的结果,他在这次党争中狠狠的打压了江东本土大族的势力,然而最后孙权也明显玩脱了,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彻底废掉了孙和与孙霸,改立其他儿子为太子。
【打压江东大族】
在孙吴建国之后,江东大族发展很快,陆逊成为了上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东吴统帅第一人,顾雍则成为了丞相,江东文官之首。
当年,淮泗集团的强大使得孙权忌惮,最终孙权虽然没有明着打压淮泗集团,但在吕蒙之后却在军事上以陆逊为首,丞相孙邵去世后,拒绝百官推荐张昭的建议改以顾雍担任,都明显可以看出来孙权在借助江东本土大族的势力对抗淮泗集团。
然而这些年过后,却形成了江东大族做大的情况,陆家、顾家、全家等吴郡大族都势力庞大,引起了孙权的忌惮,而这些家族在江东势力根固,并不好对付。在长子孙登死后,孙权几乎是故意让三子孙和与四子孙霸打擂台,其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找借口打压这些江东大族。
在当时曹睿和诸葛亮都已经去世,孙吴的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孙权的确是有资本开始处理一些内部问题的。
历史上参与二宫之争的主要大臣有太子党的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左将军朱据、威北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鲁王党则有骠骑将军步骘则与镇南将军吕岱、卫将军全琮、越骑校尉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
这些人中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左将军朱据、卫将军全琮、大都督施绩都是吴郡大族出身,属于江东本土势力的代表,他们所受到的打击也最严重,其他人则基本都没有受到什么处罚。
从时间上看,二宫之争一开始受牵连的人很多,包括了顾谭、顾承、姚信、陆胤、吾粲、张休等多人,然而在赤乌八年(245)陆逊死后,就基本没有什么人在因此获罪降职,或者被处死了,直到五年后孙权废掉孙和。
陆逊死后,孙权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分荆州为二部:以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督右部,自武昌以西至薄蒲圻;以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督左部,代陆逊镇武昌。
其中丞相步鹫、大将军诸葛恪以及上大将军吕岱明显都是归属于淮泗集团。
可以看出来,到了这个时候,孙权对于打压江东本土大族的举动已经告一段落,甚至可以说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正常情况下,孙权已经可以结束这次二宫党争了,结果孙权却在陆逊死后五年多才废掉孙和,处死孙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孙权此时已经玩脱了,他收不了手了。
【玩脱了】
孙权默视纵容四子孙霸对抗太子孙和,挑起南鲁党争,借机打压江东本土大族,然而经过三年多的党争之后,孙权虽然达到了目的,事情却也超出了自己预料。孙权在陆逊死后,可能立刻就准备结束这一次党争,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孙权想要结束这次党争,看似很容易,给大臣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就行,只要明确的确定了他的继承人是谁,谁不是他的继承人,这次党争实际上就可以结束了,比如孙权废孙和,立孙霸,或者保孙和,直接驱逐或处死孙霸。
然而三年前孙权可以这样做,当时孙权快刀斩乱麻这样干就算驱逐了孙霸估计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废孙和或者罢孙霸已经不光是他儿子之间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孙吴的问题了,当时太子党和鲁王党对立,两派势力都已经发展的很大。孙权废孙和立孙霸,意味着他抛弃了整个太子党,保孙和废孙霸则意味着孙权放弃了整个鲁王党,而且孙权当时已经年龄很大了,还多次病重不起,就算孙权不追究失败党派,等到孙和上台后能保证不追究鲁王党吗?或者孙霸上台后能保证不追究原太子党吗?
不管是孙和还是孙霸上台都意味着日后在孙吴内部会发生一场大清洗,这是孙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孙权在陆逊死后迟迟没有动作。
赤乌十三年(250),孙权的身体真的快不行了,他很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拖下去了,于是孙权没有办法,他为了避免孙和或者孙霸日后的大清洗,直接把二者都给废了,这样一来太子党和鲁王党看似都没有成功,但也都没有失败,日后的新太子和两派没有恩怨,大家就都不会担心了。
但在正统官僚眼中孙权的这种做法还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丞相朱据带头反对,闹的不成样子,孙权只好把他给打发走了。
历史上朱据也是江东大族出身,不过他本人在党争期间官职却是节节高升的,最后甚至当上了丞相。孙权称帝时,将女儿孙鲁育(孙鲁班的亲妹妹)嫁给朱据,提拔其为左将军。陆逊死后一年,孙权就让其接替了步鹫的职务担任骠骑将军,步鹫死后,丞相之位在悬空,赤乌十二年(249),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兼任丞相一职。
可以说朱据并不是孙权的打压目标,相反孙权一直都在培养朱据,甚至将其视为东吴的未来顶梁柱,毕竟孙权打压江东大族的目的在陆逊死后就已经达到了,孙权并不是准备彻底排挤江东世家,所以打一个巴掌还要给个甜枣,把女婿朱据提拔起来,作为江东世家新的代言人,也是应有之义。
赤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