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灵性蒙古高原>一七〇、黄河大桥话黄河

一七〇、黄河大桥话黄河

包头市南端,全长810米,宽12米,是当时中国建成的跨径最大的多点顶推法施工的连续桥梁。该桥于1983年10月建成通车。包头黄河大桥担负着连头—西安)的重任,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桥梁之一。

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是连接内蒙伊克昭盟与包头市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原来这里每昼夜一千车次的车流量都是通过浮桥完成的。每年流冰季节,桥拆车阻,只能用飞机维持伊、包两地的必要交通。包头黄河大桥的修建是包头、伊盟两地人民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包头、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必要的经济要道和大动脉。

通过雄伟的黄河大桥,可以静静地看着艳阳高照下,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安静流淌,几条摇橹渔船系于岸边,桥上车来车往匆匆忙忙,桥下却怡然自得。岸边到处有黄河鲤鱼饭馆的招牌,人来车往、喝酒划拳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这就是养育中华儿女的温柔母性的母亲河。

她并不汹涌奔腾,她似乎像熟睡的婴儿一样恬静、柔美。望着一望无际的黄河水,山丹记起了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氖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m踔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真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一切都显得那么雄宏伟大!还有一个女子思念戍守边关的丈夫带来的幽怨,这首诗着实用短短几十个字描绘出一幅壮阔的黄河、孤独苦寒的边塞生活,还勾勒了长期分离夫妻间的深深思念。只这后一句更加在前面的景物之上加上人物的心思,令人叫绝!山丹也再一次感慨:古人的智慧和祖国江山一样宏厚而壮阔。

只是此时的黄河是那么安静、那么平和,除了它的宽广,没有那种咆哮而下的雄伟气势。

毛蛋儿把车子慢慢开着,在大桥中间停下来,大家下车近距离观看黄河和黄河大桥。

睡醒的小玉精神抖擞,叫道:“爸爸,原来黄河真的是黄的呀!”

顾海平笑着抱起小玉,对山丹说道:“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区。黄河和它的支流,哺育着黄河两岸的人们,黄河流域被称作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很久以前,黄河水并不这么黄,它的名字也不叫黄河,而叫大河。到唐代,人们看到的大河是黄色的,就给它取个‘黄河’的外号,没想到外号竟最终代替了它原先的名字。在周秦时,黄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黄河水也较清澈。随着黄土高原的开发,两岸居民增多,山上的林木被逐渐砍掉,每逢下雨,雨水夹带着毫无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到山下,由小河流进大河,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使得黄河水的含沙量日益增大,最终造成黄河河水浑浊变黄。这就是黄河水为什么变黄的的原因。”

山丹又调皮地用食指刮刮眼睛:“哇,士未别三日也当刮目相看耶!”

毛蛋儿也笑起来:“是呢,黄河水黄是因为它其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而发黄的,泥沙逐年淤积,所以河滩也越变越宽,给黄河两岸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每年汛期,治理黄河泛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黄河淤泥多少年来都是人们最为头疼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冲积量成为影响当地农民生活最大的制约原因之一。”

“哦,那也没有相应的治理办法?每年都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打小闹?原来的四大名砚澄泥砚不是黄河澄下来的泥所作?是不是倒可以成为一个治理项目?不过用量估计不会大到哪儿去,也是成不了气候的。”山丹叹道。

“你以为像现在的楼房空心砖一样用啊,小小的砚台能用得了多少泥?这么大的河滩,何时用得完?如果黄河淤泥能用来制作建筑用砖那估计对治理黄河淤泥倒是不错的项目。”顾海平对山丹的话有点不屑。

“毕竟砚台这东西现在用的人也少,用泥不多,且工艺相当复杂,老祖宗的制法早就失传了,谁还会去做?姐夫说的建筑砖倒是听说了,有人正在试图用黄河优质的淤泥制作建筑空心砖,据说实验室已经研制成功,项目就要上马了。”毛蛋儿用一种钦佩的目光看向顾海平。接着说:“这人才就是人才,你在哪里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治理黄河淤泥千百年人们都没有想到制砖这一招,你脱口而出的就是如今最好的治疗方法。变废为宝,还治理了环境。佩服!”说着,毛蛋儿向顾海平拱手致敬。

“哪里哪里,过奖过奖,不敢当不敢当!”顾海平拱手还回去,调皮地挤眉弄眼:“我只是随口随你姐的思路说了一下下而已,哪里就人才了?也没有深思熟虑,那就是碰巧说到点子上了。”

“呵呵,那也是,如今轰轰烈烈地全国都在猛炒房地产,每个城市都在日夜兼程地挖地盖楼,需要的砖自然是个天文数字,若可以把黄河淤泥制成砖来盖楼房,那


状态提示:一七〇、黄河大桥话黄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