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有支军队叫北洋>第一百四十一章朴次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自从六月中旬走向了结束之后,日俄之间的谈判却一直都没有开始,直到六月份的末尾双方仅仅是暂停了各项的进攻,并开始逐步的撤军,这仗打到现在虽然说最后俄军还是守住了防线,但是在这场战争后期,沙俄方面以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认为,他们虽然最后不惜一切代价的守住的防线,但是已经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的希望以及利用战争的胜利来扼杀国内不断出现的革命现象,至于日本这一方面则是鉴于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这场战争再继续打下去对它来说是极为不利,要知道现在的日本国力即将崩溃,陆军和海军也失去了大部分的精锐,实在是没有打下去的资本了,还不如就此收手。

更主要的是在打完辽阳会战之后,日本陆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再也打不下去了。

日本陆军在前进到公主岭一带之后已经无力前进,部分部队甚至开始出现了不服从命令的趋势,部队的弹药不足,同时伤亡惨重尤其是日本国内已经没有常备部队了,征集令都一口气下了几次,而沙俄这边并不同在远东部队虽然伤亡惨重,但元气尚在,而且沙俄正在疯狂地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兵为了提高效率,所有车辆甚至均只走单程,到达后将车厢烧掉,避免堵塞。

所以说如果这场战争一旦再拖一段时间的话,双方在远东的陆上力量对比就会发生逆转,日本陆军将会彻底的完蛋所以这个日俄战争再继续下去不仅对两国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对于帝国主义列强来说也是极危险的。

而且对于俄国来说,战争每拖延一个月,沙皇制度就更深一步地陷入全面破产的绝境,这一点尼古拉二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尤其是在1905年1月19日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再也不敢在莫斯科露面了,尤其是后来尼古拉二世在冬宫前的涅瓦河畔举行耶稣受洗节检阅时,对岸的彼得保罗要塞没有发射礼炮,而是让一颗真正的榴弹从沙皇身边飞了过去使得尼古拉二世大为失色,况且以俄国目前的状态再打下去无疑会爆发国内革命,对欧洲列强造成直接的威胁。

而对于日本来说,它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独占朝鲜和将俄国势力驱逐出南满的目的,因此日本这一方面除了因为死伤惨重之外也是有意结束这场耗费巨大的战争,况且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已经耗尽了作为保卫日本列岛之用的人力资源”,光是在远东的军队已经是当时国内所能动员的全部军力了,打到了战争的后期许多日本农村的村长向官府报告说,由于年轻人全都应征入伍,村里的稻田已经荒废了大半,次年很可能要发生饥荒。

至于在奉天战场的前线日军的士气与之前相比也低落了很多,到后来甚至有一团日军拒绝上方的进攻命令,不得以之下大本营只好把他们撤了下来用于筑路,而另一个本来军纪很好的步兵团在俄军位于于公主岭方向的阵地稍作反攻后便自行溃逃了,不仅如此这支军队还丢弃了随身携带的枪支和一切装备,打到了这个地步满洲军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和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都坚决主张立即缔结和约。

而对于其他的列强来说,选择在此时宣布停战是非常必要的,德国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它梦寐以求的一切:俄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从此可以成为德皇顺从的跟班,在战争期间双方还缔结了对德国特别有利的俄德商约和俄德同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大有希望成立针对英国的俄法德三国大陆同盟。

至于法国就更不用说了,在1905年夏天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有导致法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危险,如果局势真的到了这个地步的话,俄国军事力量能否自远东“归来”牵制德国,无疑是对法国生死攸关的问题。

而对英国来说,只要日俄战争一结束,他就将促使日本和俄国加入英法俄日四国协约,构成对德包围圈,而伦敦的这一“伟大构想”在日俄仍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根本无从谈起。

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驻俄大使迈耶和驻日公使格里斯科姆在6月8日分别向两国外交部递交了劝告媾和的照会,随后罗斯福开始插手日俄战争,进行调停工作。

最后为了在和谈时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外交氛围,俄国起初把谈判地点选在盟国首都巴黎,日本则是选择了离自己较近的烟台,但是他们都忘记了和谈的地点要由主导调停工作的罗斯福说了算,所以最后双方在罗斯福的建议下选择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军港举行和谈。

日本政府起初是准备派伊藤博文为代表,但是伊藤博文早就料到了这一次的谈判是不会像10年前在马关宰割清朝一样轻松顺利,于是伊藤博文遂以“因病不能做航海旅行”为由推辞掉了,无奈之下日本代表团只好改由外相小村寿太郎和驻美公使高平率领。

至于俄国这一方起初选定驻法大使涅利多夫,后又选派驻意大利大使穆拉维约夫,但是这两个人一个称病在前,一个装病在后,都不愿出面承担议和的风险,最后,赋闲的原财政大臣维特同意由他本人来收拾这摊破烂局面。

最后在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谈判之后日俄双方终于达成了协定,对利益的割让达成了一致其中虽有波折这沙俄虽然割让了一些利益但是这些利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却需要日本用数年的时间才能够转化成国力,而原本日本为了使得马上产出利益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一章朴次茅斯和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