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廿七章 大整顿(五)
不是古斯塔夫那样的君王,大战略的决策权不在他的手中。所以,我觉得,在政治战略这个层次上,其实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地位不同,是根本不可比的。

在军事战略层次上,至少从两个人真正对垒的那个阶段可以看出来,华伦斯坦要比古斯塔夫老谋深算得多,有些中国汉朝三国时期司马懿的风格。他所实施的机动,没有一步不是正好打中古斯塔夫的痛处,而且避免自己的短处。华伦斯坦有非常清晰的战略观念,而且执行起来是前后一致,一以贯之,尽管有时候显得太过消极了。利德尔-哈特在他的名著“战略论”中,对华伦斯坦的战略技巧,评价高过了古斯塔夫。当然,利德尔-哈特的著作,提倡的是“间接路线战略”,有这种评价也不奇怪。古斯塔夫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机动作战的高手。但是在战略上,华伦斯坦更高一筹。这一点晏世轮不敢苟同,欧洲人评论欧洲军事家,避免不了戴有色眼镜看问题。

晏世轮怕观的影响,他可不敢把包押错,因为金乡军现在就这么点班底,一旦投入,就没有回头路,别全都砸在欧洲,如果人员跟错领导、站错阵营,那可就真的万劫不复了,还谈什么“灭虏”和“荡奴”?于是,晏世轮再换个角度,在战役指挥能力上,再次进行分析:两人都表现出来非常优秀的指挥艺术,华伦斯坦在德骚桥战役,古斯塔夫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最后两人直接对垒的吕岑战役,虽然是华伦斯坦输了,但是主要是输在部队素质不如瑞典军队,倒不是在战役部署上输给了古斯塔夫。可能古斯塔夫在预备队的使用和投入时机方面,以及集中火力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更多,而华伦斯坦在实施战役追击方面比古斯塔夫更积极。两个人的共同不足之处,在於没有表现出战场上集中兵力于一点,削弱次要方向兵力的艺术。这是到了两百年以后拿破仑时代才成为一条军事原则的。而在我华夏,“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歼灭战”早就体现在了各个大家的兵法当中,包括后期的无敌军。

总的来说,可以讲两个人在战役层次上平分秋色。不过晏世轮个人的偏好,更欣赏古斯塔夫积极主动的作风多一些。接着,晏世轮想到了两人死后的情景——

在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两位大英雄死后,德意志统一的希望已经破灭了。德意志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所有诸侯都厌倦了无休无止的破坏。只是法国出於打击哈布斯堡王朝的目的,坚持把各方卷进去继续作战,战争变成了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三方面的王朝战争,对德意志的前途毫无意义。又因为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谁也无法在战场上打出一个决定性的结果来。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所有各方的理想都破灭了:古斯塔夫的理想,华伦斯坦的理想,皇帝菲迪南二世统一皇权和复兴旧教的理想,巴伐利亚选帝侯为天主教而战的理想,萨克森选帝侯走第三条道路的理想,统统破灭了。只有法国得到了实际利益。黎塞留虽然不是名将,但是不愧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太阳王时代鼎盛的法兰西王朝开创了局面。一想到这里,晏世轮心中又想出了更好的主意——

即:初期分别将军队派往两个阵营,用欧洲人的鲜血,一伙人领着古斯塔夫的军队,一伙人跟在华伦斯坦下面,领着他的德意志军队,两伙人火并,长经验的是金乡军,死的是欧洲人,华夏人大获其利,同时锤炼我金乡军的军官,岂不是两全其美?!

在战争的中期,一定要拉拢法国,利用疏浚苏伊士航道之便,与之结盟!因为法国是获利国,跟着他身边肯定好处多多。此时的英国还没有露出狰狞的獠牙,但是其yù_wàng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在三十年战争的中期,定要好好靠近,而且英国人对于丝绸、瓷器、茶叶等,从骨子里渗透着狂热,我大明的产品,定要从英国狠狠的买个好价钱,

至于到了战争后期,趁着华夏大地上,后金军还未从大明宁远大捷缓过劲儿来,无力出进犯山海关、蓟镇等地时,加大在欧洲掠夺的脚步。尤其是土地,要赶在俄国人发迹之前,抢夺一切可能抢夺得到的土地!德意志此时的分崩离析是晏世轮最看好的,金乡军肯定要在瓜分德国的时候分一杯羹。


状态提示:第廿七章 大整顿(五)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