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对其很敬重,也很惋惜。不惜笔墨,使这位英雄继续战斗下去,西游记里面,二郎神和孙悟空在碧波潭外,把酒言欢,兄长弟短。此时的二郎神身上,结合了张士诚和于谦的英雄情怀,虽然只有一夜时分,但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不但老吴如此,就连施耐庵和罗贯中也更是如此。虽然张士诚缺点不少,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水浒传》里的宋江身上,都体现出了张士诚的灵魂。
西游记第九回,那个倒霉蛋泾河龙王,明显是映射了胡惟庸等人;袁守诚自然就隐指了李善长了。
李善长,1314年—1390年,是朱元璋最大的文功臣,相当于汉高祖的萧何。
大明建国之后,任左丞相,先封宣国公,后加封韩国公,年禄四千石,是刘伯温的十几倍(刘基的俸禄仅为二百四十石,就连汪广洋也三百六十石)。
1390年被胡惟庸案所牵连,被朱元璋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当然老朱也早想弄死他的)。
其实李善长很冤,但也不冤。冤枉在于他根本无意谋反,何况附会于胡惟庸了;本来李善长先前已经被严令退休了,但是老李想的太多了,也效仿萧何,打算用喜爱贪财无大志的假象来做给朱元璋看,以平息老朱的杀心。但朱元璋不是刘邦,这个把戏没用,相反老朱看穿了其用意,反而更坚定了铲除李善长的决心。
明史对其颇有微辞,说他外表宽厚,内心苛邪。经常打压对手,和刘基针锋相对。喜欢钱财,生活奢华享用。临死前,还打算建造庄园,向汤和求援,让其赞助300兵士,结果汤和就告诉朱元璋了。后来有大臣举报说李善长知道胡惟庸的谋反之意却并未告发,其家人也有牵扯在内,于是朱元璋便下旨处死老李。
明史里面引用的内容颇多荒谬,漏洞百出,实难令人信服。但是也说了,李善长的功劳很多人是看在眼里的,不少人还是为其求情的。老吴和李春芳对其的态度却是很复杂的,褒贬不一,但也觉得罪不至死。
胡惟庸么,不多说了,自作聪明的小人罢了。
同样是第九回,开篇那两个樵子和渔夫有些怀疑,到底隐指了什么人物,判断不清楚的。
西游记第十三回,唐僧遇到了三个妖怪,寅将军、熊山君与特处士。或许是说的傅友德(寅将军丰姿胜常)、冯胜(惟守素耳)、蓝玉(惟随时耳),他们也是朱元璋的开国功勋,立下赫赫战马功劳,都是在1393-1395年间被老朱给相继除掉的人物。这三人都是冤死的,其中蓝玉被套了个谋反的罪名,另外两人的死因正史记载不详。
五指山下的猎户刘伯钦,明显就是说的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1311年-1375年,1370年封诚意伯,在伯爵中仅次于汪广洋。朱元璋称其为张良张子房,后人认为可以和诸葛亮一较高下,是相当夸大了的。
刘伯温考虑事情过于周全谨慎,但朱元璋是个“有情有义”的“美猴王”。所以老朱对其很是有些不满,就很复杂的看待刘伯温了。
刘伯温和朱元璋都是聪明人,互相了解的太透了,只是老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刘伯温就只好作为一个棋子,斗争的牺牲品(或是抑郁去世或是被********给谋害致死)。
明史对刘伯温评价很高,“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老吴将其(刘伯钦)安排在两界山作为猎户镇山太保,用心昭然若揭,就是认为刘伯温就是大明的守护神一般啊,其实是被作者主观偏爱夸大了的。
金池长老、黑熊精他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整体映射了姚广孝。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很大程度上跟刘伯温差不了多少的。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个白骨尸魔是谁呢?最大的怀疑人物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郭贵妃。在1425年明仁宗驾崩,殉葬共计5人,就有郭氏在内的。相当可疑的是她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啊,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殉葬的。
关于郭氏的记载很少,我们并不能详细考证。只能怀疑两点,首先郭氏是最受朱高炽宠爱的,被皇后所忌恨;还有就是朱高炽疑似和郭氏那啥太过频繁,让人怀疑皇帝的死因和此有关。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的金银童子和一群狐狸精,十分怀疑是隐指了朱瞻基在位的时候,朝廷上下攀比贪污成风。金银角俩大王,映射的人物很有可能是指的刘观父子。狐阿七大王、九尾妖狐以及其他小狐狸,就不太清楚了。
刘观,是五朝老臣。洪武十八年进士出身,最早做了太谷县丞,在朱瞻基的宣德年间是左都御史,也就是监督执法的最大官员。
朱瞻基此时还没有扫官黄呢,因此许多大臣们平时聚会的时候,都要寻莺歌燕语来助兴。这个刘观是最厉害的,收礼贪得无厌,起了个“模范”带头作用。
宣德三年明宣宗问辅臣们,“俺的祖宗们在位的时候,群臣都挺老实的,现在怎么变得如此腐化成风?”杨士奇对曰,“其实早在永乐末年就开始了,现在更加肆无忌惮罢了。”杨荣曰,“永乐年间的时候时,论起来腐化堕落的,没有超过方宾的。”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
朱瞻基于是就将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