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甲午之军工霸世>第一百七十四章 短命又如何

听了这样的理由,王士珍也无话可说了,其实他也不是要为鬼子叫屈,只是想要旁敲侧击地将大同党那些的规矩、包括那些并未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写出来的潜规则给搞清楚,以便日后能够趋吉避凶、在新政权中混得更好。

张团长出身矿工,虽然脑子其实不笨,但论心眼儿,拍马都赶不上王士珍,终究还是被他套出了一些话来,“或许里面有少数鬼子罪不至死,但是为了这少数人来慢慢甄别,实在是太麻烦了,还不如全都清除干净。根据我们大同党的规矩,当一个人群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直接的罪行时,则视为整个人群犯罪,不再进行细致的甄别,而直接对这个人群、从整体上进行处罚,除非有人能够与其坚决斗争,否则都得背上罪责”

王士珍听到这里顿时一个激灵,顺着话题下去,试探性地问道,“那国内呢?也是这样?”

“定罪和甄别会更细一些,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张团长的回答听得王士珍心中一紧,好在前者接着又补充了几句,“不过国内只要不是实在罪大恶极,一般都不会直接处死,党首说过,前清时代很多人的作恶是因为世道不对,所以要尽量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了,党首还有特·赦权,如果他认为在全局上不杀比杀有利、放比关有利,身为党首有权给予特·赦。”

王士珍这才稍稍宽心,但是大同党居然毫不理会“法不责众”的传统,终究还是让他难免有些不安。

“啊?这么快就全打光了?张团长可真是了不起啊”,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王士珍回头一看,发现果然是袁世凯那个胖子来了前线,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骑兵团粉碎了日军第三师团的全力进攻之后,后者短时间内是肯定无力再次发动进攻了,袁世凯这个时候过来毫无危险,却可以笼络军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袁总兵过誉了,亏得日本人现在就急着发动总攻,要是拖到夜里才进攻,恐怕就有些麻烦了。”,张团长是个老实人,闻言连忙摆手谦辞道,由于袁世凯的正式任命要到改编完成后才会下来,他现在一般还是以其原来的官职来称呼袁世凯。

不过,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好处,张团长严格遵循了李晖战前的指示,就算在一场辉煌的大胜之后,他也没有下令进攻日军营寨,非要等到另外两个团的援兵抵达奉天之后,让桂太郎设下的埋伏成了无用之功,也彻底粉碎了他生返日本的希望

就在第二天的下午,走水路逆流而上的干部团和步兵团终于在奉天城外的码头上岸,他们的到来不只是让奉天的中国军队多了4000精兵,更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大炮,不光是这两个团本部的火炮,就连骑兵团为了赶路而没有带上的编制也一起赶来了。

“一个团不过2000人左右,居然就配有12门75毫米野战炮,即便他们说是有水运的便利才能带齐,深入内陆的话,一般来说只带6门,他们的火力也太可怕了,别忘了还有那么多挺赛电枪,不对,是机枪”,袁世凯现在还不知道75小姐的厉害,否则他肯定会更加吃惊。

不过仅仅是这些数字,已经足以让王士珍放弃自己那些不该有的想法,想到袁世凯一开始就想明白了,而自己却要到现在才能明白,王士珍不禁对袁世凯更加敬佩,或许他没有自己足智多谋,但是他毕竟站得高、看得远,在很多时候都能一眼看到问题的关键,这才是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物啊!

发现大同党居然连“法不责众”这条通行了不知多年的潜规则也不放在心上之后,本就对大同党不少政策颇有微词的王士珍对其未来的前景愈发悲观。

在王士珍看来,大同党走的绝对是暴政路线,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暴政虽然有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富国强兵,但就算一时成功,也难免会丧失民心,朝代的寿命必定极为短暂,秦、隋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如果大同党建立的政权也是一个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倒台的短命政权,那么投靠他们的风险就很大了。

想到这里,王士珍就去找袁世凯,劝他再作考虑,否则等干部团一到开始改编,袁世凯就会很快沦为光杆总兵,就算后悔也没用了。

听王士珍说出这些传出去会掉脑袋的话,即使是虚情假意惯了的袁世凯也不禁有些感动,但对于王士珍的劝说,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秦隋虽然短命,但是当这两个朝代兴盛的时候,所有的反对者都被碾得粉碎,现在的大同党也是一样,或许他们建立的政权也只能存在十几年,但我袁某要是现在降而复反,直接就会被铁腕镇压,还没等到那一天就先死了”

王士珍却并未放弃,继续劝说道,“现在和古时不一样,只要能够获得洋人的支持,袁公未必就不能割据一方,坚持十年八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后,就可以坐等大同党自灭了,就如同当年的洪杨之乱一样。”

“这王士珍虽然足智多谋,但毕竟之前所处的位置太低,见识还是不足啊!”,袁世凯听后暗自叹了口气,不过想到更优秀的人才也轮不到他袁世凯,心中便即释然,只是对着王士珍笑着摇了摇手指,“聘卿此言差矣,大同党岂是长毛可比?别说只是洋人的支持,就算是西洋列强直接出兵,也无法阻止大同党统一中国。”

对袁世凯的这些话,王士珍一开始是不信的,但是看到码头上的那些大家伙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四章 短命又如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