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1222章 老虎的魅影

第二次哈尔科夫结束已经过去了一周,苏德两军也基本确定了互相的新防线。

当前,苏军在奥斯科尔河一栋平均五十公里处,修筑野战防线。在最初的德军进攻中,苏军消耗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击败了德军的任何突破尝试。要冲北顿涅斯克,这座城市依旧牢牢掌握在苏军手中,然它的战略价值正在迅速降低。

这是一座染上鲜血的城市,德军步兵无法攻占它,其空军便将这里作为了宣泄不满的目标。城市遭遇狂轰滥炸,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亡。负伤的西南方面军副司令科斯坚科,在持续多日的轰炸中终于完成了他的信念——与城市共存亡。

新的时空没有给予这位将军更多的运气,他实际上已经足够幸运,带领着北顿涅斯克的军民捍卫了城市。他像是英雄一样牺牲,他的战死对于面临巨大军事压力的西南方面军,实在是巨大的损失,士气也遭到重挫。

铁木辛哥清楚的意识到,苏军能挡住德军,固然己方的拼命防守起到了一定作用,敌人缺乏进攻后劲,才是敌人停下进攻脚步的原因。现在正是危险的间战期,敌人正在打磨他们的利剑积蓄力量,苏军的盾牌是否也已经铸造完毕?

战局丝毫难以让这位元帅乐观。

这是一位有大局观的战略家!

苏联的情报网络遍布欧洲,甚至在远东也有他们的触角。苏联当局已经知晓了日美两国在太平洋上那场大战役的细节,也知晓了关于苏联的哈尔科夫战败,美国方面的真实反映。美国的反应令最高苏维埃欣喜,因为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假若苏联战败,那么德日两国将夹击美国,这将是美国的灾难。美国有此态度,大规模的战略援助也不再是时间问题。

苏联最关心的还是眼前的危机,驻扎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甚至瑞典的谍报机构,掌握了一些重要情报。这些情报现实,德军正在东线增兵。新的部队正从德国国内,向乌克兰方向集结。一些新的武器装备,也开始了铁路调运。

甚至,谍报人员还声称,他们获悉德国的保时捷工厂,正在生产一种威力巨大的陆战武器。

这,正是老虎。

正如历史发展的那样,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可以追溯到1940年,那是杨明志穿越之前的日子。历史大趋势,难以被一只小小的蝴蝶瞬间根本性改写。如果说杨明志真的起到了什么作用,那就是加速了虎式坦克的制造与列装。

在战争爆发之际,德军第七装甲师的惨败,令德军大为吃惊。他们见识到了单兵火箭助推榴弹武器的威力,这种威力巨大操作简单的反坦克武器,在为德军缴获后迅速得到仿制。

在之后的作战中,苏德双方都使用了这种武器,彼此互有胜负,也找到了克制这种武器的方法。例如在现有的坦克上,焊接栅栏网,或安置一些杂物,甚至是木块。亦或者增加装甲厚度和装甲的合金材料,即镍铬合金钢装甲。

超口径的火箭助推榴弹的有效射程不远,而且苏军部队也再没有密集的使用过这种武器,使得德军面临的反坦克压力,主要来自于反坦克炮和苏军的t3476中型坦克。

如今,t3476坦克作为苏军的中流砥柱,在作战性能上已经略胜于德军的四号坦克。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还在于苏军的那门76毫米坦克炮,和他们的炮弹。

德军早在1941年底就找到了反制这种坦克的法宝——88毫米高射炮。

这种射速奇高的高射炮,击中敌机必然一发致命。在失败的莫斯科进攻作战后期,撤退的德军官兵就不得不使用各种火炮,向反攻的苏军射击。其中,这种高射炮表现令德军震惊,因为,凡是被它击中的苏军坦克,无一不化作一团壮丽的火球。

德军需要一种防护力强大、火力强大的坦克,现在,德军早就有了这种坦克的地盘和发动机,如今恰当的火炮也找到了!

早在1942年初,虎式坦克正式列装部队。

本位面的“老虎”,不仅有那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方盒般的底盘,也顺应时代的增加了一层钢铁栅栏,为了美观有在栅栏上蒙了一层铁木。军工为其刷上了秋季迷彩,以及标志性的铁十字。

老虎更胖了,其吨位也高达57吨!这个时代,德国还无法生产后世那种驱动豹2坦克狂奔的超过1400马力的发动机,因而老虎的机动性不如四号,其炮塔一样沉重,转速不快,好在它威力巨大!

就在1942年四月希特勒生日时,一支独立的重型坦克营成立,这是一支混合了老虎和四号的强力部队。

这支部队还处于试验阶段,他们留在德国国内,并未参与五月底的哈尔科夫战役。但在一些列的试验中,他们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使得德军相信,一旦这样的坦克大规模列装,量变将化作质变!

希特勒对闪电战深信不疑,对于老虎亦是期待。

在整个1942年上半年,希特勒对战局非常失望,德军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反而被俄国人反攻,这里面有诸多的原因。在狼堡的最高统帅部会议中,众多的将军纷纷达成了一个简单的共识——德国低估了苏联的抵抗。

如何击败苏联,进攻莫斯科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向南俄进军,几乎成了唯一击败苏联的可能。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经过了这场战役,苏军的糟糕表现,让一度紧张的希特勒,乃至众多将军,对迅速击败苏联


状态提示:第1222章 老虎的魅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