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6集邮者的鬼点子
我在2007年年末干的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过去十几年里写的关于厦门大学的“校园散文”结集成书,取名《芙蓉湖随笔》(见图),交给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大概有60多篇20余万字,其中有多篇涉及了校园的集邮活动与集邮教学,例如回忆厦大集邮研究会草创时期的《最初的岁月》、曾经首发cpi的《莱茵河的问候》、描述集邮教学课程盛况的《我的“奥斯卡”》等等。
出版社为精心打造这本书,在编辑和美工上都下了大气力,社长真刀实枪地亲自当任责任编辑,而美工则以去年获得全国最佳图书装帧奖的图书作为参考,我别开生面,请了建筑系的5个学生专门为书作了十几幅校园景色的钢笔速写,我总觉得速写去繁就简突出局部的艺术理念与散文的文本在风格上最为契合。当书的清样出来后,我忍不住赞叹道:“这可能将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精美的书”,社长先生不置可否,面对这样的赞叹不知是喜是忧,说:“由于出版社的性质不同,我们是很少出这样的散文选的。”
美工里里外外精心设置,不但给书封皮设计了一条“围裙”,还给书里夹了一枚配套的书签。书签设计简洁典雅,与邮票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也发现了书签问世的奥秘,因为我这本书的封皮是采用205克的布纹纸,裁下的纸边不用白不用,于是就有了书签“免费的午餐”。
回家后躺在床上美美回味着自己行将出版的新书,突生一念,于是赶忙给出版社的社长打电话,建议他是否能在我的书签的右下脚,设计一个标志性的小图,然后如同纪特邮票,标上2007-1-1的微型编号,并以此为起点,从今往后一直编下去,形成厦门大学出版社书签系列,这既是书香文化的点缀,也是企业文化的积累,还是收藏文化的诱因,对图书的营销兴许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若干年后,顾客可能本末倒置,因为书签而买你的书呢,一石四鸟,何乐而不为?!
社长在电话那头立马同意,参照我们集邮的行话,我这部新书的书签就将成为“开门签”,这个好事势必福及后面所有的书签,至于前面的,也许将在未来的收藏热里拥有类似外交封的“无号1”或“编前2”什么的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