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重拾旧路>第一章 大梦谁先觉

西北的冬天总是特别的冷,呼呼的北风吹着,夹杂着一丝土腥味的雪渣迎风拍打在行人的脸上,让人不禁打着寒颤,忙着裹紧身上厚厚的棉袄。清晨还笼罩在一片初冬的夜色里,路边的树上残留着的树叶也在阵阵北风中飘落了下来。虽然才是早晨不到六点,路上已经有不少忙碌的身影了,早起的人们匆匆的走在路上,为贫瘠而苦涩的生活奔波着。

在夜色笼罩的马路上,三三两两的走着些学生,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从他们稍显寒酸的衣着上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怎么乐观,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从笑容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前行的方向不远处可以看到一片模糊的建筑,走近了才看清楚,是一所学校,不大宽阔的校门上写着“秦城第一中学”。

学校里已经来了不少的学生,很多人拿着书在路灯下或朗读或默默的背诵着,当很多城市里的孩子还在被窝里享受温暖时,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小县城中学的学生们都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他们每个人都清楚,要改变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生活状态,跳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只有通过读书考学这条路,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来自这个西北小县城所辖的周边农村地区,很多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怎么好,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家里大人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学校是一所初高中合在一起的中学,初中生比较少,每个年纪就两个班,据说学校要改革了,以后会撤掉初中,成为一个高中学校,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分开是因为方便教师子女和其他一些相关人等的子女的入学。毕竟这所中学是这个县最好的中学,师资力量和硬件配置都是最好的,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接受好的教育。所以目前的学校里的初中部还保留着,不同于高中部的是,初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来自县城所在城镇的,而高中部是来自于全县各处的学生。

学校一进门就是主教学楼,有四层高,是学校的最高建筑,进门两侧是两排平房,是老师的办公室和一些单身老师宿舍,四层教学楼是高中部。

此时,位于学校主教学楼后面的初中部学生也陆陆续续的到校了,学校的作息安排是早晨六点一刻到七点是早自习的时间,然后全校早操、跑步、吃早饭,八点正式上课,十二点午休,下午两点到六点上课,六点到七点半休息,住校生七点半到十点晚自习。

初中部是三排平房,每个年级占着一排,平房旁边就是篮球场,一共六个球场,在球场的另外一侧也是三排平房是学校的实验室,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看上去稍显破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篮球场的南侧就是学校的大操场了,这个年代的操场还是一片的黄土场,只不过压实了而已,每当刮风的日子,就是黄沙漫天了,操场周边安装了一些单双杠之类的器械。

从操场看出去,穿过学校围墙后面就是连绵的土山,不怎么高,百米不到的样子,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景象,山上的植被不多,大多是裸露着的黄土,有些周围村民开垦的梯田,和南方梯田的美不同,这里的梯田只能看到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种的都是一些耐旱的作物,只能靠天吃饭。

学校的墙外边也有些比较平坦的地方,哪里大多是一些桃园,这个小县城盛产水果,尤其是桃,在省内很有点名气,县内不多的平川土地上大都种着桃树和苹果树。

再远一点可以看到一片工厂的影子,还有一片工厂居住区,那是庆华厂,六十年代迁到这里的三线厂,生产仪器设备的,以前算是军工厂,现在转为民用了,据说也不怎么景气了,好像准备搬迁了,搬到天水市。

三线厂和地方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几乎厂里可以管到职工及家属的生老病死的一切事宜,和地方上打交道不多,三线厂的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从大城市来的,有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地方上的都是一些土老冒,三线厂的人说着普通话(本地人叫谝言子),地方上的人说着本地方言,互相看对方都不怎么顺眼。但是三线厂的中学教学质量却很差,很多厂里的家长都是知识分子家庭或者工人,也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跳出这片贫瘠的土地,不要像他们一样”献完青春献子孙”一辈子扎根在三线厂,希望孩子回到大城市,所以很多厂里的家长通过各种办法也把孩子送到一中来。一中里的学生只要是说普通话的基本上就是庆华厂的,和本地学生分的比较清楚,人数少也比较抱团。

早自习的铃声已经响了,初一一班的学生都已经整齐的坐在了教室里,老师还没有来,所以教室里闹哄哄的,一个不大的教室里挤进了五十六个学生,最后一排的的都快要贴在墙上了。一般早自习老师都是过来看一眼然后让班干部维持好纪律,大家自习,毕竟初一,没有什么压力,又都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对于初中的新鲜劲还没有过去,所以老师放的比较松。

教室里的吵闹声好像一点也没有影响趴在教室后面的那张课桌上的一位男生的美梦,只见他趴在桌子上睡得正香,哈喇子已经流的的满桌都是。

同桌的女生嫌弃地推着他:“别睡了,懒猪,上课了”。

趴着的这位一


状态提示:第一章 大梦谁先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