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科幻未来>贩妖记>第四章,鸦岭堡的传说(1)

鸦岭堡是如今圈子里最邪门的地方之一,而且还是仅有的几个没人靠近却有详细历史记录的地方。位置在如今贵州的老山林中,整个建筑风格却非常独特,类似西欧的古堡,非常巨大,据说地面下的空间比地面上大三倍。

当地人都不敢靠近,将整个鸦岭堡范围列为禁地。

关于鸦岭堡的起源,一般有两个记载,第一个记载起源于汉朝时期,据说当时有一队从如今欧洲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商队到达了中国内陆后,问当时的地主买下了地,然后建造了最初的鸦岭堡。根据一些记载。当时的鸦岭堡和现在的不太一样,并没有现在那么大。后来朝代更替,城堡中的西方人要么老死,要么回了自己的国家。鸦岭堡被废弃后一个灵异家族接手,这个灵异家族以黑色的乌鸦为象征,所以取名鸦岭堡。但是,关于这个起源记载的史料不多,而且年代也很久远,所以相信的人不多,也并不作为鸦岭堡的真正起源看待。

第二个记载是目前圈子里主流的看法,也是鸦岭堡邪地的由来。据说建造鸦岭堡的最初是一个邪道教派,通俗点来说就是不被承认的邪教。这个邪教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信封地狱恶魔,相信能通过人血达成和恶魔的沟通换取力量。而这个教派的教主喜欢饲养乌鸦,鼎盛时期,整个鸦岭堡内随处可见乌鸦,飞起来的时候铺天盖地非常可怕,因此取名为鸦岭堡。传闻,当时教派中都认为,最能和恶魔沟通的鲜血来自少女。所以邪教会定期抓未经人事的少女关起来,到了献祭的时候选出几个杀了。这种事情在古代战乱年代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可怕就可怕在,鸦岭堡的这个邪教教派居然一直发展了接近两百年,从一开始抓女孩到后来自己内部繁衍后代,生出来的男人就充当鸦岭堡的守卫和打手,而生出来的女孩会选出一批和男孩繁衍后代,而另一批则会被杀掉献祭。

到了民国时期,当局政府在政局相对稳定后开始攻击各地土匪以及地方武装,也就是所谓的收编统一管理。而当时一个将领带兵到了鸦岭堡附近,听说了这么档子事也吓了一跳。因为当时教派发展到有快上万人,鸦岭堡也扩充了数倍,能容纳上万人生活的巨大城堡可以想象有多夸张!而各地的分支教派也很多,全国总的信徒人口多达十几万。

这件事立刻被将领上报。民国政府非常吃惊。如果一个国家的王权遭到宗教的挑战是很可怕的,有鉴于中世纪欧洲的鲜明例子,当局政府立刻下令对鸦岭堡的邪教进行清缴。

各地分支教派和那些遭受鼓吹的盲目群众很快就被遣散,但到了鸦岭堡总部事情就发生了大变。考虑到有上万人的缘故,所以清缴的时候开过去两个师,荷枪实弹的,当时阵仗很大,多方势力都以为要出什么巨大的战事。

本来一方面是荷枪实弹的军人。一方面是看起来手无寸铁的平头老百姓,打起来后肯定立刻见分晓。结果战报上传,居然打了三天都没攻进去。鸦岭堡地方很大,围墙异常坚固,而且本以为这些教徒没什么本事,但没想到交手后才发现,这些人居然都和怪物似的。

我看过一些关于鸦岭堡那时候清缴战役的记录,一个老兵回忆,说当时他们在阵地上打了很久,对方会从城堡里投出很多燃烧的石块,这些石块落地后会爆发出可怕的火焰。后来,教徒开始现身,这些教徒一现身就脱掉衣服,上半身用鲜血一样的红色液体画着古怪的符咒,并且眼睛和身上都会冒火,和怪物一般嚎叫着冲了上来。身上有怪力,经常一只手就能将士兵甩飞,还会喷火,最可怕的是当被子弹打穿了身体后他们会爆炸,一炸就是一大片,好多士兵都在一刹那间被炸死。但上面下了死命令,他们只能不停地派人进攻。好不容易打入了鸦岭堡内,真正的恐怖才刚刚发生。

老兵的回忆中称呼鸦岭堡的内部很邪门,说他们进去后就像是进入了迷宫,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也找不到邪教教主。而且时不时会触发机关,也会遭到怪物和教徒的突袭,往往一个不小心就会送命。他们一个连进去的时候还是完整的编制。等后来逃出来的时候就剩下三四个人。

在鸦岭堡内部吃了大亏后,上头非常震怒,调动了炮击,一个炮兵团在轰击了足足一个多小时后将整个鸦岭堡摧毁,教徒死伤过半,随后步兵冲锋,才将鸦岭堡给拿了下来。

让他们震惊的是,当时从鸦岭堡中解决了很多妇女。而这些妇女基本都神志不正常,有些已经疯了,而有的因为惊吓过度看见当兵的都会害怕。

解决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才告一段落,但从那时起。流传出三个传言,第一个是整个鸦岭堡已经有恶魔降临,所以这里变成了可怕的邪地。当时一个将领请了自己认识的非常厉害的风水师来看过,当时风水师吓的面色大变,还告诉他,此地莫说是百年,就算是千年也洗不干净邪气,已经变成绝地。第二个传言是关于这个邪教的教主。在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没有人发现邪教教主的踪迹,连尸体也没有。所以当时军方认为邪教教主已经在炮火轰炸的时候就死了,尸骨无存。所以辨认不出来。但是一个拥有邪法,而且能创造怪物般教徒的教主居然这么轻易就被杀死,圈子里没人相信,大家都认为他躲过了一劫。正在暗中静待机会。第三个传闻是从军营里流传出来的,说当时民国军队攻下


状态提示:第四章,鸦岭堡的传说(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