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任用马世龙,结果事败,孙承宗受了牵连辞官回家闲住……
王在晋双眼一亮,随即,神色一黯,摇头道:“我这点策略,连火东先生、孙承宗、袁崇焕等人都看不上,又何况国公?国公以骑兵破骑兵,立下不世之功,远胜我等啊。”
火东是孙元化的号,孙元化当初与袁崇焕合作亲密,与王在晋意见不合,算是政敌。常威下意识的看了在座的孙元化一眼,笑了笑没说话。
孙元化面色不虞,“当初之事,岵云先生莫要再提,如今国公给咱们做了榜样,此事就此揭过如何?”
王在晋默然道一句:“那最好!”
王在晋话里话外还是有气,这也难怪,当初王在晋在孙承宗手上可是吃了大亏的!
天启二年,王在晋任辽东经略后提出了一个八里铺方案,实际上这个方案是解决辽东形势的最好方案。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最好的防守地在山海关,但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建在高岭之下,如此可使敌人居高临下俯视城内,王在晋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将这些高岭围进来,如此就可以以最小的预算实现对山海关的防守。
但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不服王在晋,上书朝廷,袁崇焕还私下向自己的老师孙承宗诉苦,于是,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巡阅山海关。
孙承宗手上有袁崇焕、孙元化等一线将官的奏疏,可谓来势汹汹,刚到山海关便径直找上辽东经略王在晋,上来就是一顿声色俱厉的质问。
孙大学士问:你说要修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现在这四万人都填进去守?
王经略答:要另外增加四万人。
孙大学士一听气势暴涨:王经略,新旧两城,四万加四万,就是八万人,你有这么多兵吗?朝廷要加多少饷银?其他地方还守不守?
再者说,新旧两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军败退下来,撤向旧城,那些布置岂非成了给自家人准备的?若新城溃军身后有追兵,那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还是不开门让敌军杀了他们?
另外,如果新城能守住,那旧城用来干什么?
王经略口才是比不上孙大学士的,当时被着一连串问题给弄懵了,半晌才回: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
孙大人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笑是没想到王经略笨成这样: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预备下了,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你王经略放弃了外围阵地不说,还退到关前八里来再修一座城?怎么能保证京畿安全?
王经略虽然没有准备,也没有帝师那种口才,可人家也是进士出身,是辽东总指挥,绝不是易与之辈。听了孙承宗的质问,才明白这位是来找茬的。
当下不慌不忙的告诉孙大学士:这几万边兵是兵痞子,特别擅长逃跑,你说有督战队?也用!你能退一个杀一个,但跑的太快,杀不完啊。
如果真遇上后金精锐,排在最后的督战队会直接改前队,抢先逃跑。鉴于这种情况,我才要两座城,来稳固军心,打消他们逃跑的念头。
具体怎么操作才能稳固军心呢?很简单,这新城就是死地,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
孙承宗面露惭色,他发现自己上当了。王经略根本就是在设陷阱,而且还就盼着自己那通“陷阱为新兵设乎”“开关迎接败兵”“闭关拒绝败兵”的连串质问。因为,这旧城以及前面的地雷、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孙阁老的面子登时挂不住了。
这还没完,王经略的反击来了:你说那那三座山寨?那是骗人的!只不过是让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有了这个说辞,他们会高高兴兴的填进去。
而孙阁部身为帝师,却竟然也和那帮兵油子一样,被王经略给耍了,都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这实在太过可笑了!
面对这种险恶的反击,孙大学士无力反击,只能在自己的奏疏中写下:“臣遂无以应”!
王经略很大度,并没有乘胜追击,没有彻底将孙阁老踩翻在地的意思,很大度的坦诚相待。
至此,孙阁老认栽,王经略点道为止,这通过招暂告一段落,孙、王二人这段掐架有了个了断,但是,吃了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孙承宗又抓住辽民问题,狠狠的参了王在晋一把,加上袁崇焕、孙元化以及辽东的军阀,朝中的东林党火上浇油,终于把王在晋参倒了。
然而,朱由校虽然不管别的事情,但军国大事是一定要管的,于是,下诏问了袁可立。当时,出朝担当登莱巡抚的袁可立上书替王在晋说了好话,因而,王在晋被皇帝调到南京做了兵部尚书。后来,袁可立被贬到南京兵部,王在晋又任吏部尚书,一直到现在。
辽民问题是什么呢?孙承宗怎能用这个把王在晋赶走?这个真是辽事里的关键!
辽东、辽西地区的汉民是大明王朝的子民,是已经沿袭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当时后金那种奴隶式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