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字一出,大家都看得明白,这是要送给萧宝卷和潘玉儿的小院子的,为他们改名叫常心斋。
“好。”弥勒佛恢复他贯有的笑容,第一个称赞如来佛祖改得好。
观音菩萨却忧心忡忡,不敢苟同,“佛祖呀,诸位,这去掉玉和卷,很容易引起逍遥神的误会,还是――”还是后面的话,她没有继续说下去,缄口不言。
还是“改了的好”?如来佛祖已经落笔完成,想必他心中有数,他已然定名,怎可轻易被否定和改动,哪怕是观音菩萨有不同意见,她也不好、不能说出口。
还是如来佛祖真的有这个意思,希望萧宝卷和潘玉儿离开?佛界谁不希望如此。但是,这样明明白白落款在绢纸上,便公开得罪萧宝卷。
“我只是希望逍遥神能够隐藏他的锐气,不要太张扬,他必竟还要避开阴司那帮鬼差的纠缠呢不是吗,必竟少惹麻烦上身为妙。”这样的解释是否过于牵强?怎么看怎么都是佛界有不留客、要撵人的意思。如来佛祖打算亲前往,跟萧宝卷交心,“我去给逍遥神送这块匾额,向他解释清楚,他就不会误会我们。”
既然如来佛祖坚持,也只能如此,“如果需要我等出面,我等愿意同佛祖一起表明我佛界全无恶意。”人多力量大,佛多更是如此。
“嗯。”如来佛祖点头表示认同大家的做法,“三界正处于多事之秋,我佛界虽然以还是让他们自醒自悟因此清静无为为主,希望他们自行解决所遇到的麻烦,但是象逍遥神这样能力和法术高强的人,不可不争取,切不可把他逼到投靠邪恶的一方,给正道带来更多的磨难和损失。”
佛界愿意收留萧宝卷,自然不只是为了照顾大家一团和气的面子,以后也好继续友好来往;更多的是从大处着手,放眼三界,积极作为,使他能够与大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佛祖,你把‘域’字改成‘斋’,是不是在告诉逍遥神,那里不是他为所欲为的私人乐土,而是我们送给他吃斋念佛,向佛界和正义靠拢,一心向善,修行的地方?”有佛直接挑明,问如来佛祖是不是这样的用意。
如来佛祖沉吟片刻后,才开口说话,“我的确有这个意思。这个名字还真怕逍遥神接受不了,把他给得罪。”
“得罪他我看没有什么不好,他和潘玉儿就可以离开我们佛界,我们便可以相安无事;我还就不相信,我们得罪了他,他就算再生气,还能投靠恨圣天去,跟他沆瀣一气,不惜与神仙和佛界作对。”口出此言者,算准萧宝卷不会糊涂到是非之分,因此不受他“挟制”。
弥勒佛连忙表示反对,他直摇他的大脑袋,“此言差矣,逍遥神放浪不羁,可以亦正亦邪,若惹急他,他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如来佛祖点头,赞成弥勒佛的观点,为杜绝后患,以免在将来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还是要善待逍遥神,与他多亲多近才是。”
如来佛祖既然为他送给萧宝卷的小院子改名字,事先就已经想好让他可以接受,水到渠成的办法,佛界还是要联合他,与他互帮互助,和谐共处,为避免他多想,“弥勒佛,你先去打前站,透露消息给逍遥神,就说在佛界发现鬼差的身影,他们正在寻找有关他和潘玉儿蛛丝马迹的行踪,恐怕很快就会找到他们那去,建议他把小院子改换个名字,不要给阴司那样明显的暗示。然后我再把我这块这个院名的匾额送给他,相信他就容易接受,不至于引起他的太多怀疑和不满。”
“还是佛祖虑事周到。”大家一致赞同,这样就可以排除对所有可能发生不好的事的担忧。
有罗汉提出大胆的设想,“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不知道行得通行不通,和大家共同商议。”
“你且说说看,我们大家分析分析,共商对策。”自从萧宝卷来到佛界,强行定居,就搅得佛界不得安宁,针对他的问题召开过多次群商群策大会。
这个想法实在太大胆,是内心斗争过很久,几缄其口才终于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既然逍遥神和潘玉儿已经来到我们佛界,潘玉儿很喜欢看佛经,经常去藏经楼看书,我们何不想办法度她出家,成为我们佛界一员。神仙本不能有爱情,更不应该沉迷于个人感情不能自拔,潘玉儿一入佛门,成为佛界弟子,他们就不再争抢她,各归得位,三界自然太平无事,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秩序,不用再混战,使生灵涂炭,就此轻松解决所有问题。”
“阿弥陀佛。”包括如来佛祖在内,大雷音寺几乎每个佛、菩萨和罗汉都口诵佛号。显然他们不认同这种说法,不可思议,实在太异想天开,就是天方夜谭。
观音菩萨首先出面反驳,毫不留余地,“你怎么会产生这种想法,潘玉儿有哪一点象出家人?她看佛经,只不过是怀着闲得无聊猎奇的心态来看的。不要说我们不可能强行收她为佛门弟子,就算有这种可能性,收下她,就是把所有矛盾都引到我们佛界来,你还嫌我们的麻烦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不够多吗?”
“逍遥神、玉皇大帝和萧衍,他们都不会因为潘玉儿已经是佛门弟子,就放弃对她的感情,他们几个愿意放弃,更多的有能之士还会找上门来。不说这样远的话题,就说眼前吧,只要有逍遥神在潘玉儿身边,我们永远不可能收服潘玉儿成为我们佛界的一员。你就不要再痴心妄想,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