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言情总裁>穿越而来的曙光>第四百九十一章 打帅旗

三公里以外空旷区域上的南岸军有如水银泻地一般,人潮从官道入口处向着沙巴克方向缓缓靠拢过来,一个一个的方阵排成了阵列,向着东面不停地在进发着。

城墙上的观测手们正在紧张地举着测距仪盯着正在靠过来的敌人,不时有人报出敌人的距离。几个元老狙击手小组也在紧张地测定着风向和风速,一个举着三杯测风仪的观测手大声喊着:“风速已经达到四级了!”

风速达到四级对于狙击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子弹出膛后风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由于目标和风向相同,会影响子弹下跌的弧度,造成相当大的偏差,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狙击手已经发挥不出多大的效能了。

沙巴克城墙外面已经挖了三道壕沟,每条壕沟宽三米,深两米五,完全是围绕着整个沙巴克城墙轮廓挖掘出来的。唯一没有被挖断的位置就是在东面沙巴克入口处公路区域,因为要挖掘壕沟通过公路的话势必要挖断公路,备战阶段每天都有大量物资需要输送到沙巴克堡里,根本不可能截断公路,所以壕沟的挖掘工作到了公路两旁就终止了。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突破,在城门口方向安置了两门机枪和一个排的外籍军团步兵专门防御。

三条壕沟之间的相互距离大约是百米左右,掘出来的土石方被堆填在壕沟之间的区域中,增加了翻越壕沟的难度。原本根据防御计划,准备在壕沟之间铺设铁丝网,但是铁丝网一时间生产来不及,所以只能放弃这个计划,改为在壕沟之间堆出的高处埋设了大约两百枚左右的地雷。

埋设地雷这事情在事先讨论阶段被参联会驳回了好几次,若要说是在外国区域作战,埋设地雷的话还说得过去。但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埋设地雷,战后清理地雷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如果清理不干净,很容易造成军民伤亡,这对发展当地经济治安环境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二战末期德军设置大西洋壁垒时就在法国沿海以及比利时等多国境内埋设了超过一亿枚地雷,在战争中对美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但是战争失败后德军战俘为了排除那些没有爆炸的地雷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这还是建立在德军埋设地雷时都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以及严整的保存记录习惯的条件下。中越边境的地雷也足足排了n年才大概清除,许多区域依旧有漏排的,有时下雨时还能直接冲刷出地雷来。一直在穿越之前,缅甸境内许多区域的地雷依旧让当地居民伤亡惨重。

不过到最后确定无法有足够数量的铁丝网后,参联会在几次讨论后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地雷铺设计划。这些地雷和之前的炮弹、火箭弹一样,种类繁多,小到竹筒大小的反步兵雷,大到重达三十公斤左右的超大号“地下震天雷”,在会要直接面临南岸军攻击的城墙上还直接安置了拉索拉发的定向地雷。军工委本着每种都造几个试试的精神真的每样地雷都造了三四个,甚至于在骚扰南蛮大军时使用过的捆绑了白磷燃烧弹的抛射式燃烧雷也造了三四个,如今都安装在第二道壕沟的前方,这个距离能够确保燃烧着的白磷不至于被风吹向城墙造成伤亡。就算是燃烧的毒烟也不至于被风吹入沙巴克。不过现在吹的是东风,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城墙上的元老们虽说有些紧张,但是却远不如占城港保卫战中那么担心。虽然眼前是无边无岸的十万大军,远处的军队正在向着这边平推过来,无形的压力自然是有,可是安南军队战斗力也让他们无需太过担心,这个时代的军队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伤亡不溃散就已经是强军了,眼前这些军队若是能达到百分之一伤亡不溃散怕都是奇迹了。

钱龙舟紧紧盯着望远镜里,他的这个十倍望远镜视场太小,看的东西虽说清楚,可是眼睛晃得特别厉害,“怪不得都说有七不抢十,”他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李园端着的那个七倍望远镜,气息平稳地望着西面。“你能看清那边的情况吗?”

“看不清,当然看不清,”李园摇了摇头,“这可是两公里左右了,怎么可能看得清,要看清得上那边的观测镜。”说着李园指了指不远处观测台上的两个大口径观测镜。

钱龙舟叹了一口气,走了过去,让正在观测的一个土著观测手让开,自己把眼睛贴了上去。这种观测望远镜是采用的伽利略式望远镜,和普通的双筒望远镜相比,这种望远镜的视觉效果更清晰。

果不其然,两公里外的敌人立刻就变得清楚非凡,不过也立刻让钱龙舟嗤之以鼻——这哪里是军队啊?在队列最前面的那些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而且这些还不是统一的军服,很多人甚至上半身根本就没有衣服,在吹拂的风中瑟瑟发抖。这些士兵们手中拿着的武器可谓五花八门,出镜率最高的就是粗木棒,除了粗木棒,还有削尖了的长竹竿。他能够依稀看到远处的后方有不少人手中有长刀和弓箭,不过都是位于三到四个方阵后方,前面几排方阵中的全都是那些穿得破破烂烂如同旧时空小人书中农民起义军一般打扮的家伙。

“喵的,就是被派在最前面的排头兵,用来送死的。”他不由得啐了一口,旁边李园轻笑了一声,“这年头不都一样吗?送死的派在最前面,让他们消耗掉敌人的弹药和人力,精兵一般都在第三排第四排以后,前面打得一团糟他们再冲上来。”

钱龙舟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转动着望远镜,他在搜索南岸军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一章 打帅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